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谟问题”是道德哲学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休谟问题”的原貌是指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质疑从以“是”为系词的命题推导出以应该“应该”为系词的命题的正当性。后来的哲学家则将其继续发展为“事实”与“价值”分离问题。休谟问题首先建立在经验主义对于事实概念的特殊定义,认为经验以外没有实体存在。于是因果性和普遍法则的存在也受到了质疑。最终,休谟认为因果性和普遍法则没有实体存在,而仅仅是人类思考时的一种习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哲学理论建立在对休谟问题的回应之上。康德的回应开始于在认知领域对人类理性的怀疑,结束于在实践领域中对普遍法则的肯定。首先他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理性能力无法完全证明和理解普遍法则的实存,但是康德认为即使这样仍不能否定普遍法则存在的可能性。进一步,康德认为经验主义仅适用于认知领域,而在道德哲学领域,普遍法则的实在性可以由其在实践上的应用表明。最终,康德在实践领域通过实践理性本身既有实践能力和自由意志表明了普遍法则的实在性,同时也表明通过实践行为,事实和价值得到了统一,从而弥补了休谟问题造成的鸿沟。在这篇论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休谟问题本身的成因、发展和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进一步探讨“事实”与“价值”分离问题。并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所得出的结论应用于现实,对道德滑坡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予以启示。当代中国社会经历着急速变革。在变革中旧的价值标准由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状所以被抛弃,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建立。于是出现了“事实”与“价值”的分离。这种分离一方面体现为价值标准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体现为作为第一性统领其它价值标准的标准的缺失。面对这些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应告诉我们,道德滑坡现象的内在原因是人类思维结构中自然本能对意志的影响。同时,人类思维结构中的实践理性为我们解决面前的困难指出了道路。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探明了休谟问题及其回应的原貌、历史和现状。并且运用描述性研究法将康德哲学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图表的形式将康德伦理学展示出来,形成了一个对康德伦理学独特的解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