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推断损伤时间及判断生前伤与死后伤一直是法医检案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亦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目前关于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和皮肤方面,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且与外界直接接触,亦是最易遭受创伤部位,因此皮肤损伤是法医检案中最常见的损伤。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大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SP的表达变化规律,以及死后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稳定性,从而为法医学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一个新的补充参考指标。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再分为生前造创组、死后造创组、死后稳定性-20℃、4℃和30℃组。生前造创组:在大鼠背部行造创手术后,依据各分组不同时间点将大鼠断颈处死后,立即取创伤部位及创缘全层皮肤组织;死后造创组:将大鼠断颈处死后,在其背部同一相应部位行造创手术,分别于术后0、0.5、1 h共3个时间点取手术部位皮肤组织;正常对照组:不行造创手术,将大鼠断颈处死后即刻取材。死后稳定性组:造创同生前造创组,于造创后6 d将大鼠断颈处死,按分组情况分别置于-20℃、4℃、30℃温度环境中,依据各分组不同时间点进行取材。以上所取检材均放入4%多聚甲醛-0.1mol/L PBS固定液中固定12 h、经石蜡包埋后进行切片,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观察大鼠皮肤创伤后不同时间点SP的表达变化及其死后稳定性,每张切片在400倍率光学显微镜下分别随机观察5个不同的视野,测定SP阳性细胞率,取其平均值,实验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前造创组:于皮肤切创后0.5 h,SP即在创缘周围中性粒细胞中可见少量的SP阳性表达,在创伤愈合中晚期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也有SP表达,至伤后4 d SP阳性表达达到峰值,随后有所减弱,持续至伤后8 d仍可见较强阳性表达,SP在损伤区及其周围皮肤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后造创组与正常对照组:SP仅在少数表皮,皮脂腺,汗腺上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死后稳定性各组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各时间点SP表达与死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大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SP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和死后造创组,在创伤早期SP主要在中性粒细胞表达,中晚期则在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等细胞中表达,SP在创伤愈合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变化随创伤愈合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且机体遭受创伤死后,SP降解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尤其在低温环境中其稳定性较好,可望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一个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