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的各大城市。历次震害表明,该类结构的地震损伤主要集中在剪力墙(核心筒)的连梁,震损后难以修复,这将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了减少该部位的损伤,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恢复性,各国学者采用可更换消能连梁对结构进行减震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主要集中在消能连梁,震后更换损伤的消能连梁,快速恢复整体结构的使用功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的各大城市。历次震害表明,该类结构的地震损伤主要集中在剪力墙(核心筒)的连梁,震损后难以修复,这将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了减少该部位的损伤,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和震后可恢复性,各国学者采用可更换消能连梁对结构进行减震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主要集中在消能连梁,震后更换损伤的消能连梁,快速恢复整体结构的使用功能。剪切型金属消能连梁因性能稳定、成本较低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然而,目前各国学者对其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为了缓解应力集中和热焊接效应,对耗能片进行形状优化,但是大多基于数学优化方法,缺乏物理机理,而且常常会削弱消能连梁的承载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对金属消能连梁构件的力学性能研究,大多采用拟静力方法,但金属消能连梁是率敏感型构件,加载速率对其破坏形式、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均有影响,不可忽略。本文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首先在保证消能连梁承载力的前提下,采用开倒角方式对耗能片进行局部优化,以缓解应力集中现象;然后,采用弹塑性力学相关理论,对耗能片形状进行全局优化,进一步提高延性和耗能能力;通过四种加载速率对两类优化型金属消能连梁以及传统工字型带肋金属消能连梁进行往复加载试验,结合有限元参数化分析,研究了本文两种优化方法对消能连梁性能提升的效果,以及应变率效应对消能连梁性能的影响;建立了金属消能连梁力-位移关系模型;本研究为金属消能连梁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及震后可恢复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设计了传统的工字型带肋金属消能连梁试件,采用四种不同的加载速率对四个相同构件进行往复加载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加载速率对该消能连梁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建立了工字型带肋金属消能连梁力-位移关系模型。2)针对传统金属消能连梁存在的应力集中和热焊接效应问题,在不削弱消能连梁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对耗能片进行局部优化,设计了四个局部优化型金属消能连梁试件,采用四种不同速率进行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加载速率对该消能连梁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建立了局部优化型金属消能连梁力-位移关系模型。3)为了进一步提升消能连梁力学性能,在对耗能片进行局部优化的基础上,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对耗能片的边缘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了四个全局优化型金属消能连梁试件,采用四种不同速率进行往复加载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加载速率对该消能连梁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试验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建立了全局优化型金属消能连梁力-位移关系模型。4)分别比较了三种金属消能连梁在四种加载速率工况下往复加载试验的结果,研究了加载速率对金属消能连梁破坏模式和力学性能影响。对同一速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累积耗能、承载力、等效刚度、粘滞阻尼系数等力学性能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了不同优化方式对金属消能连梁力学性能的提升效果。
其他文献
人脸识别系统已经成为身份认证中最著名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并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安防和日常生活等领域,故人脸识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落地价值。在嵌入式设备中,人脸识别系统的识别速度和识别精度是极为重要的。将人脸识别技术移植到这种资源受限型设备上时,往往需要经过模型压缩等加速方法的处理。知识蒸馏是一种实际应用较广,且易于训练的模型压缩方法。现有的知识蒸馏算法需要大量带标签的人脸数据,可能会涉及身
目的:探究NLR、PLR、PL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术后肝衰竭(PHLF)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2022年1月因原发性肝细胞癌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N=96例)资料。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入院第一次实验室检查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震源、传播途径和场地条件是影响地震动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相当复杂。观测数据分析表明,场地的土质条件以及孤突山包、盆地、河谷等局部剧烈起伏的地形都会显著影响地表地震动特征,在地震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限元、有限差分、边界元和边界积分以及离散波数法等数值方法用于计算均匀半空间上复杂场地地震反应。80年代,形成了先估计埋藏结晶基底表面地震动,再
历史资料表明,强震过后往往伴随着大量余震发生,强烈的余震会加重工程结构震害,还会影响震后救灾以及结构震后修复和加固成本。余震对结构破坏状态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更需要在结构设计阶段予以充分考虑。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只考虑一次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并未将余震的影响纳入设计规范,结构遭遇强震后往往也会经历多次余震作用,这会进一步加重结构损伤甚至造成结构倒塌,从而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增加地震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县境内发生了Ms6.4强烈地震,共导致了3人死亡和34人受伤,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22.711亿元,此次地震给灾区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均造成了重大影响。震后,灾区交通网络系统总体情况良好,救援路线未受到严重阻碍,但灾区多处桥梁和道路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在地震中发生严重损伤或倒塌,都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抗震救灾工作受到影响。中小
我国是地震灾害风险最高的国家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和脆弱的工程系统致使我国在多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由于通常难以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了解灾区情况,政府需要根据对地震受灾情况的初步评估结果确定地震响应等级、启动应急预案、部署安排救援力量、合理高效开展救援工作。其中,地震人员死亡评估是地震灾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员死亡情况也是确定地震应急响应级别的关键依据。为了建立适用于我国的地震
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焦点。风电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但是由于风资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大规模的风电并网不仅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多问题,也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的电网中增加储能装置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电化学储能目前应用最广泛,但是电化学储能装置的性能会随着充放
工程抗震设计中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局部场地条件是地震动传播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地震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对地震动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大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是地震小区划、场地安全性评估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为频域等效线性化方法,二为时域非线性计算方法,并具体衍生出不同的具体计算方法。目前,频域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包括3个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有效的减灾手段,已经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我国也正在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P波是地震预警系统中实现快速预警的基本信息,在地震预警中的地震定位、震级估计以及影响场预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震预警系统中常用的P波初至自动捡拾方法是基于信号幅值突变特征的单参数识别方法,这种方法难以排除大幅值背景噪声导致的误触发问题,以及P波幅值缓慢增长导致的到时捡拾结果滞
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基础顶面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从而使结构的自振周期得到延长,避开地震动的主要频率范围,减小甚至阻隔部分地震能量向结构上部传递,以达到保护上部建筑结构安全的目的。在以往的地震中,基础隔震结构已经过大量的隔震效果检验,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众多学者对基础隔震技术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各式各样的隔震装置相继出现,其中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以其构造简单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