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别采用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方法治疗抑郁症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对患者自杀观念的影响,对比两种刺激频率下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作用,以期为患者降低自杀风险、改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患者选取耐受性以及安全性更优的刺激方法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来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对同意参加此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进行筛选,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3组,分别为高频、低频治疗组,药物对照组,三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排除中途退出研究患者,高频治疗组患者30例,低频治疗组患者32例,药物对照组患者30例。2.刺激部位采用传统“5cm”定位法确认,高频刺激靶点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以与之对应的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靶点计为低频刺激靶点。高频治疗组刺激靶点为DLPFC,刺激频率为10HZ;低频治疗组刺激靶点为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刺激频率为1HZ。两组患者在相应的刺激模式下,每次均刺激40个序列,每个序列刺激序列中刺激时间为5秒,间隔时间为20秒,一次治疗中患者共计接受1500个刺激脉冲。每天治疗1次,1周治疗5次,治疗时间为2周,共计10次治疗。3.每组患者于基线期,治疗2周时,治疗4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贝克自杀意念问卷(SSI)的评分,基线期患者需填写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4.采用EPIDATA 3.02双录入资料;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采用Bronfenni方法进行事后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抑郁症状和自杀强度之间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结果:1.将高频治疗组、低频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在家中的排行情况、发病诱因、病程、药物使用情况、基线期HAMD-17、SSI、CGI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频与低频治疗组随着时间,其HAMD总分及各项因子均呈下降趋势,而药物对照组的各因子评分下降幅度小于前两组。治疗2周末和4周末时,高频治疗组与低频治疗组的HAMD-17总分、睡眠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药物对照组,高频治疗组与低频治疗组的评分均未有显著差异。3.在第2周末时,高频与低频治疗组的自杀意念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而药物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小于前两组;高频治疗组与低频治疗组的自杀意念评分显著低于药物对照组。第4周末时,三组间的自杀意念评分差异缩小。4.高频、低频治疗组,药物对照组中,患者自杀意念程度、危险程度多与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HAMD总分成正相关(p﹤0.05),治疗4周末,自杀意念程度与睡眠障碍呈显著负相关(r=-0.395,p﹤0.05)。5.高频治疗组、药物对照组中,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HAMD总分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可进入回归方程,对于患者的自杀意念程度以及危险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低频组患者以4周意念程度为因变量,认知障碍为自变量,结果发现,认知障碍未能进入回归方程,(p﹥0.05)。6.治疗2周末时,高频治疗组与低频治疗组的CGI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对照组,而高频、低频治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高频rTMS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与低频rTMS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抑郁症状有显著、持续的改善作用,且效果优于仅用药物治疗者,但是rTMS刺激频率对于其改善作用没有影响;2.高频rTMS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与低频rTMS联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自杀意念有显著、快速的改善作用,而非仅用药物治疗者,但这2周的rTMS治疗作用不够持久;3.认知障碍、阻滞与自杀意念、自杀风险呈显著正相关,且在多个特定阶段,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