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多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的过程和进展。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某些疱疹病毒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病有关,牙周局部组织的疱疹病毒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牙周炎的某些临床表现。其中,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被认为是与牙周炎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疱疹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普遍,通常以无症状状态潜伏在人体内,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激活并增殖,释放病毒颗粒,从而引发症状。HCMV的这种致病模式与牙周炎呈静止期和活动期间断性爆发的特点十分相似,所以愈来愈受到牙周病学领域专家及学者的关注。虽然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HCMV感染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HCMV在牙周炎病变位点中的增殖情况如何,以及HCMV的增殖和活动状态是否会影响牙周组织局部炎症状态至今尚不甚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以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变位点龈下标本中的HCMV进行定量检测,并对相应位点龈沟液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含量进行检测,通过研究HCMV在牙周炎病变位点中的增殖情况及其与牙周组织局部炎症状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HCMV在牙周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24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及15例牙周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每个受试者分别取其两个位点作为取样位点,收集龈下菌斑样本和龈沟液标本。构建含有HCMV高保守片段的重组质粒,制备标准品DNA模板,建立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样本中HCMV的DNA载量;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相应位点龈沟液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对HCMV在不同类型牙周炎病变位点中的增殖情况,及其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x2检验,Wilcoxon-Mann-Whitney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系数,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AgP和CP病变位点龈下样本中HCMV 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3%(21/36)和41.7%(20/48),牙周健康位点中仅为6.7%(2/30),牙周炎病变位点HCMV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位点(p<0.01)。在AgP病变位点中高拷贝HCMV DNA(>104 copies/ml)的检出率为33.3%(12/36),明显高于CP病变位点的10.4%(5/48),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将AgP组和CP组分别按HCMV DNA载量的高低分为低于检测限组(<102copies/ml)、中等拷贝组(102-104 copies/ml)和高拷贝组(>104 copies/ml)。在牙周炎病变位点中,中等拷贝组IL-1β和TNF-α的浓度和总量与低于检测限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高拷贝组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和总量都明显高于低于检测限组(p<0.05);相关性检测结果显示,牙周炎病变位点中HCMV DNA的载量与龈沟液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和总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HCMV感染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慢性牙周炎相比,侵袭性牙周炎病变位点中HCMV的增殖状态更为活跃,提示HCMV的活动性感染可能在侵袭性牙周炎快速的牙周组织破坏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牙周炎病变位点中HCMV DNA载量与牙周组织局部炎症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CMV呈高拷贝复制状态的病变位点中IL-1β、TNF-α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HCMV的活化和增殖能够加重牙周局部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