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地区地貌类型多、地形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多种地质灾害问题,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以及防治工作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云南省洱源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以云南省洱源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县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符合该区实际情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分区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洱源县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4种,其中滑坡189个、崩塌66个、泥石流沟115条、地面塌陷5处,分别占总数的50.40%、17.60%、30.67%、1.33%。2、洱源县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均存在明显的的差异性。西部的黑惠江流域地质灾害较为发育且活动较为强烈,灾情、险情均较重,而东部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及活动相对较弱,灾情、险情相对较轻。从时间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形成、活动于降雨集中的每年5月~10月,其中6月~9月为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活动最为集中、强烈的季节。3、洱源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地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地貌与地形条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尤为明显;地质构造尤其是区域性主干断裂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也较为明显,沿主干断裂带地质灾害多呈带状密集发育。4、采用单元面积评价法,根据地质灾害分析结构及分区评价的主导因素原则,选择灾害发育特征、工程地质岩组、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质构造、年降雨量、土壤侵蚀度、植被覆盖率、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这9个因素作为易发区划分的评判因子,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叠加各因素进行计算,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为4级12个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采用地质灾害危险系数法,将全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3级13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