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道合流区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方案设计及仿真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匝道是连接主线其它道路的重要节点。传统的交通控制方法是借助信号灯或设置限速牌对匝道车辆和主线车辆进行控制,由于部分匝道车辆在试图汇入主线交通流的过程中无法寻求到可插入间隙,导致在加速车道末端车辆不得不采取强制换道行为,干扰了主线交通流的正常运行。在交通流量较大时,可能导致合流区拥堵。智能网联技术可以扩大车辆的感知范围,配合交通控制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可以利用智能网联技术改善匝道合流区的车辆运行状况。所以智能网联环境下匝道合流的控制策略研究对于改善合流区的交通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匝道合流区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从宏观交通流和微观车辆运行机理方面研究并分析了合流区各路段的车辆运行特性,并对合流区的车头时距和可插车间隙的特性进行分析,为匝道合流控制方案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设计匝道合流区的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方案。以合流区的通行能力最大和车辆行程时间最小为控制目标,合流区上游主线的车辆间距为控制内容,构建匝道合流控制的控制系统架构;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合流过程车辆的间距进行优化建模,并建立遗传算法求解过程。再次,构建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控制策略仿真架构。根据智能网联环境及控制场景,搭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仿真环境;构建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行驶模型,包括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对各区域控制参数进行标定;使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再现合流区的车流运行状态。最后,从交通流量、车辆行程时间、合流失败比例三个方面对不同环境下匝道合流过程进行评价,探讨了匝道车流和主线车流间的影响关系及匝道合流区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采取智能网联技术能够增加合流区的通行效率。不同交通流密度、不同的控制策略对于合流区的主线和匝道车辆运行影响不同。在低密度交通流下,智能网联技术的采用与否对于合流区车辆运行影响不大;在中高密度交通流下,智能网联车辆控制策略能够明显降低车辆的行程时间并提高匝道合流的成功率。
其他文献
作为人类尚未大规模使用的最后一段电磁频谱资源,太赫兹(THz)波不仅在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安检成像、雷达、通信、天文、大气观测和生物医学等技术领域,均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21世纪以来,随着半导体材料以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太赫兹探测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目前由于灵敏度以及稳定性等问题,室温检测器技术尚未成熟,太赫兹探测器还没有被广泛应用。高灵敏度以及高稳定性
高龄化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对于高龄老人的社会支持可分为非正式支持与正式支持,其中正式支持主要指由政府提供的一系列养老支持,而非正式支持则是指由家人、邻居、
简述城市供热管网的数据采集和自动监控的方式,以实现供热管网换热站的无人职守及供热系统控制的优化.
2019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管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的监管和服务;以及国务院印发的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
通过对组合桩与我国目前常用桩型的对比分析,得出组合桩具有承载能力高而造价低的优势;同时又根据天津地区的地质特点,得出组合桩在天津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