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西方文学史上,包含着巨大的象征和隐喻的“父亲”一直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书写母题,对“父权”的言说与对父性话语的重构与解构从未停止。“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具体化的个人的形象,更是一种角色,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在对父亲的书写中,包含的不单是作家对父辈的追忆和情感态度,还倾注了作家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李浩是一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河北作家,他自创作以来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500余篇。这其中,小说创作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而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父亲成了百谈不厌的话题。李浩书写父亲的方式和他赋予父亲书写的意义有着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他将文学创作对“自我”秘密的追寻融入了对父亲以及父辈历史的追寻之中。 本文试图从李浩笔下那些面目模糊的父亲形象入手,通过文本细读,认识小说中隐隐现现的“父之魅”所展现的形象所是和形象背后的意蕴。思考李浩笔下“父亲”的真正所指,并通过对小说中“父亲”的呈现方式的解读,即通过对“父子共生关系”的讨论发现李浩赋予父亲书写的深刻内涵。力图说明,李浩的父亲书写包含着对人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父亲”是他进入世界的通道,有关“自我”的追问是他隐藏在父亲背后的真正目的。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的介绍和相关文献综述。首先,简单介绍了李浩及其创作经历,做好知人论世的准备。然后,对文学创作中的“父亲”书写进行简要梳理,并明确了“自我”这一概念所指,从而为更清晰地定位和解读李浩笔下的父亲做好铺垫。最后,通过文献整理,指出李浩相关研究中少有关注其父亲书写的空缺点,寻找和发现新的切入点。 第一章对李浩小说中丰富厚重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分析整理,主要从“父之其人”与“父之其名”两个维度来锚定,即从表层形象和深层寓意两个层面来分析李浩小说中的父亲。李浩以树的形态对抽象的父亲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指出了父亲这一群体性存在的生长性和延续性。通过对具体日常的父亲的塑造,他展现了父亲性格中既暴戾又懦弱、既反叛又循规的复杂多面。而在形象塑造中,李浩也融入了他对父亲背后巨大的象征的思考,他更关注的是“父之其名”所包含的权力和背负。他将父性的权威散落融入于不同角色的身上,在事件和细节中实现实体化,同时他也写出了父权之下,父亲角色不得不承受的规训和背负的责任。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李浩小说中“父亲”的呈现方式,即如何书写父亲。李浩对父亲的书写是站在一个子辈的角度和立场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审父”书写。在小说中,李浩用镜子这一装置建构了父与子”的共生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中发现了父亲角色生成的秘密。在发现父亲的同时,他试图窥见“自我”,那个包含了“我是谁”的现代性命题的普泛意义上的自我。可以说,李浩巧妙的将对“自我”的追寻置换成了对父辈的追寻,“审父”和“审己”在本质上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父亲”角色的背面就是那个“自我”。 第三章则从更深层次讨论李浩寄托在父亲书写背后的对“自我”的追问,即讨论,李浩是如何在时间的迷宫中再一次发现父亲,乃至发现人的生存状态,从而思考人之存在的某些根本性问题的。在李浩的小说中,“父亲”作为一个有效的窗口,在照见自我的同时也打开了进入世界的通道。他在对父亲的书写中放置了对时间的思考,将那个针对个人身份意识的“自我”扩延至了包含整个人类命运和存在的“自我”。 论文从李浩的小说文本出发,以“父亲”为切入点进入李浩的创作。通过对小说中父亲书写的分析,层层深入,发现李浩在创作中偏爱父亲的原因,并进一步明确李浩赋予父亲书写的重任,即,李浩试图以父亲为窗口追寻“自我”的秘密。换言之,李浩将文学创作对自我的追寻置换为了对父辈的追寻。当然,这是一个并不等价,也不够成功的置换。但值得一提的是,李浩通过对父亲的可能史的书写,发现了“自我”的不可把握,同时也提供了一条接近秘密核心的路径,一种文学追寻“自我”的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