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遗传学与临床特点相关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致病基因筛查   背景: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为主要病因的遗传性心脏病。既往针对中国人群ARVC患者的遗传学分析局限于小样本、单基因。本研究旨在对较大样本中国ARVC人群进行9个已报道的ARVC致病基因筛查。   方法:   研究共入选100例无亲缘关系的ARVC患者和300例年龄、性别及种族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人群,采用多通路定向重测序技术对其筛查9个已报道过的ARVC致病基因,包括plakoglobin(JUP)、desmoplakin(DSP)、plakophilin-2(PKP2)、desmoglein-2(DSG2)、desmocollin-2(DSC2)、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 beta-3,TGFβ3)、跨膜蛋白43(transmembrane protein43,TMEM43),以及最近发现的结蛋白(desmin,DES)和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LMNA)。全部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病史及家族史,分析临床资料在有、无突变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在64%的患者中共检出59种突变,其中93%位于桥粒基因。PKP2基因突变分别占总突变的54%、桥粒基因突变的58%,截短突变占PKP2基因突变的2/3。非桥粒蛋白基因中仅发现4个突变,分别位于TGFβ3及TMEM43基因中各2个,其中2个突变为单突变(每个基因各一个)。DES和LMNA基因中未检出突变。23%的患者中检出多突变,多突变携带者中有57%携带PKP2基因突变。有、无突变两组间在发病年龄、发病至确诊时程、晕厥史和无症状者比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携带突变组有室速病史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携带组(86% vs.58%,P=0.003),有晕厥前兆发作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未携带组(58% vs.28%,P=0.006),既往临床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向上的比例亦明显高于未携带组(72% vs.50%,P=0.033)。   结论:   在中国人群ARVC患者中64%携带已报道的致病基因突变,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其中以PKP2基因为著。携带突变患者临床更易发生室速。在对疑似ARVC的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时,桥粒蛋白基因和非桥粒蛋白基因均应包含在内。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44例新鲜胃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