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l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临床确诊及拟诊为运动神经元病(MND)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进行总结归纳。   结果:   60例患者发病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55.05±10.64岁。以上肢症状起病者25例(41.67%),20例逐渐出现延髓肌受累症状,平均时间为10.7个月;以下肢症状先出现者10例(16.67%),1例随后出现延髓肌受累症状,时间为5个月,其他9例患者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时始终未出现球麻痹症状,平均时间为17个月;上下肢同时出现症状者10例(16.67%),6例随后逐渐累及延髓肌,平均时间为9.3个月;直接以延髓症状起病者15例(25%)。   结论:   本病是中老年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平均年龄55.05±10.64岁;以肌萎缩侧索硬化多见,以肌肉无力和/或肌肉萎缩及锥体束损害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上肢起病较多见,其次为延髓麻痹;以上肢和上下肢同时起病患者比以下肢起病的患者较易出现延髓麻痹,且出现也比较早。早期易误诊为颈椎病,脊髓疾病及脑血管病,肌电图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意义重大,应结合临床发展过程及辅助检查做出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兔长期缺血后肢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其毛细血管床的变化。   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12)与对
前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其发病机制涉及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的严重狭窄和低灌注
目的:1、建立一种新型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2、通过beclin-1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探讨自噬在脊髓受压后的发展过程及规律;3、研究动物脊髓受压后的影像学、病理学变化。方法:将一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具有较高遗传性、异质性的神经科常见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领域认知功能水平降低、缺失及精神行为异常。
目的:   因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较异种血管弱,与人工材料相比更符合生理特点,而且具有抗感染效果好、勿需抗凝等优点,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同种异体血管
目的: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癌变的组织及已形成的肿瘤发生免疫应答,从而发挥免疫监视及免疫杀伤作用,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抗肿瘤免疫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