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教授、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他著述甚丰,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误读之图》、《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等。他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马克·埃德蒙誉为是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布鲁姆的文学理论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浪漫主义诗歌批评,70年代的对抗性诗学研究理论,80年代的宗教研究和90年代以来的文学经典研究。其中他提出的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西方文学经典观,对文学研究向自身转移、文化研究向文学研究的回归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布鲁姆对文学的经典问题关注很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诗学误读理论中就有所提及,之后在1988年的文章《批评、正典结构和预言》中主要论述经典的形成,然而真正对西方文学经典进行全面阐释是在1994年出版的《西方正典》一书中。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经典论争中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布鲁姆重举文学审美性的旗帜,通过对以莎士比亚为中心的二十六位西方经典作家的解读,揭示文学经典的内在奥秘。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则阐述了阅读经典的目的和方法,将文学经典观从经典本体论的视角扩展到经典的阅读。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的提出主要涉及《西方正典》和《如何读,为什么读》两部著作。国内有大量论文涉及文学经典观问题,但大多仅关注文学经典观的本体论方面。经典本体论体现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精英主义的立场,规定了什么是经典以及经典应该具有的品质,而《如何读,为什么读》中所涉及到的经典阅读观是对文学经典观的扩充,体现的是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以及阅读的意义和目的。经典阅读观表明了布鲁姆试图贴近大众阅读,依靠普通读者的力量而不是精英读者的力量捍卫文学经典。一、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经典观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渊源。布鲁姆对文学经典观的阐述处处展示着他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呼应,他推崇个人力量,注重个人情感的体验,这正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要素,可以说美国社会的共同价值便构成布鲁姆文学经典观的时代背景。20世纪末,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异军突起使得文学的审美特质遭到忽视,这是其文学经典观提出的文化背景。文学经典观是在继承和竞争中产生,与浪漫主义、影响的焦虑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布鲁姆早期的浪漫主义诗学研究为文学经典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的焦虑理论对经典史的构建和经典性的阐释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有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为经典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推动力。二、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本体论。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以维科的三阶段理论为基准把文学史分为贵族时代、民主时代、混乱时代,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经典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文学经典的经典性,即审美自主性、陌生性、竞争性等贯穿其中,构成文学的经典本体论。他认为审美是文学的根本属性,只有审美才能进入文学,带有任何功利性的阅读或批评都是对经典意义的消解和对文学的降低。三、哈罗德·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观。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中以众多的例子和样本来示范如何读和为什么读。如何读,即关于阅读的方法论问题。布鲁姆提出了阅读的五大原则。第一,去除头脑中的虚伪套话,保持想象的自由;第二,不要试图通过你读什么或你如何读来改善你的邻居或你的街坊;第三,隔绝道德、政治等对阅读的束缚;第四,要善于读书;第五,寻回反讽。为什么读,即阅读的动机论问题,涉及阅读的原因、意义和目的。但如何读和为什么读并不是平行的主题,而是相互联系的,他指出如何读永远指向读的动机和用途,即为什么读。在布鲁姆的经典阅读观中在表面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矛盾之处,一个是“个人”孤独的阅读的同时又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的矛盾,另一个是坚守精英主义立场,却又为普通大众书写,甘当普通读者的启蒙者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却最终在其理论内部得到调和,统一于对文学经典的绝对捍卫和对文学审美价值的重申。四、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布鲁姆针对文学经典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提出了文学经典观,并进而以他精英式阅读经验作为载体提出了面向普通读者的经典阅读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当下的理论洪流中独树一帜,对文学史的构建、文学传统价值的重估有着重要的价值。他强调审美的文学本质属性,坚决的捍卫文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以及其不跟风不随流的学术态度对中国文学批评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结语。哈罗德·布鲁姆作为文学经典的捍卫者和守望者,一直积极地与新批评主义、解构主义、憎恨学派以及“哈利·波特”文学进行抗争。当今时代,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文学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如何捍卫文学经典仍是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