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青枯病(Tobacco bacterial wilt)是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1896)Yabuuchi et al.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害的发生蔓延极为迅速,具有爆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是烟草生产上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以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东部、安徽南部、贵州局部烟区为害最为严重,个别年份常爆发流行,造成毁灭性损失;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已有向北方烟区扩散的趋势,在辽宁、山东、河南及陕西等省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关于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预测预报上,对于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的研究极少,且较为单一;在病前预防上,缺乏系统高效的技术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有效抑制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在病后防治上,主要利用烟株自身的抗病能力以及化学药剂的施用以抑制病情的发生蔓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理想的防治手段,且随着常规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病原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抗药能力,常规施用剂量下已经很难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基于烟草青枯病的防控现状,结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及“保健—预警—系统控制”的新植保理念,在现代植物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室内试验推论、大田监测验证为主体思想,以温湿度及病害数据的监测、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为手段,相继开展了关于温湿度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及调控技术研究的系统工作:室内条件下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田间温湿度的变化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几种温湿度调控技术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最终,初步形成了关于温湿度与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论文。1.室内条件下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1)通过对室内条件下温度对青枯雷尔氏菌生长情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在TTC培养平板上,从16℃时开始,以2℃为温度梯度,青枯雷尔氏菌的菌落直径随培养温度的上升呈现为一个先增后减的趋势,45℃始病菌无法生长出肉眼可见菌落,可推知青枯雷尔氏菌的在TTC平板上的可生长区间为[16℃,43。C];在接下来的青枯雷尔氏菌最适培养温度测定试验中,我们发现在15。C时,在NB液体培养基中,青枯雷尔氏菌菌量有了一定增殖,说明在15℃时青枯雷尔氏菌可以生长,结合上述青枯雷尔氏菌生长区间测定试验的结论,我们可推知,在实际培养中,青枯雷尔氏菌在培养基上(NB及TTC培养基)的可生长区间为[15℃,43℃];温度变化与菌落直径大小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当T=28.52℃时,菌落直径可达最大,即28.52℃为最适菌落生长温度(曲线的有效区间为16℃≤T-<43℃);室内培养条件下温度对青枯雷尔氏菌的生长增殖具有显著影响,在10℃-45℃间,单位体积菌含量随温度的增加总体表现为一个先升后降的不规则抛物线,其菌含量最大值为3.918×101-cfu/mL,横坐标为28℃。(2)通过室内条件下温湿度的调控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状况的研究,我们发现:15℃及其以下的土壤温度不满足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必备温度条件,45℃及其以上不适于烟草幼苗的生长,在温度较高(30℃≤T<45℃)时,烟草青枯病更易发生,但30℃左右是烟草青枯病病情发展最为有利的温度,各相同温度不同湿度处理发病情况均极为接近,说明在满足烟草青枯病发病条件的土壤湿度后,较高的土壤湿度虽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其变化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室内条件下不同温湿度调控对烟草青枯病病株内青枯雷尔氏菌菌株致病力的影响研究,我们发现:总体来看,接种后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均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在满足青枯雷尔氏菌生长的一定土壤湿度范围内,土壤湿度低的处理更利于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加强;不同温湿度处理条件下,即使接种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相同,发病情况依然相差甚大;相同温度下,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湿度大的栽培环境下,烟株内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随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但烟株的病情随湿度的增大而愈趋严重;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强弱并不是影响烟株发病严重程度的唯一条件,温湿度条件可以影响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力强弱,同样,对烟株生理生化状况及烟草青枯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2.田间温湿度变化对烟草青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1)通过对大田烟草青枯病病情发生的温湿度条件的研究,我们可推知:以大田空气温度及土壤湿度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当空气温度稳定达到22℃以上,根系吸收密集区域(即表土下15-20cm的土层)湿度稳定达到51.4%(m3/m3)以上16d,田间出现青枯病侵染病株;以大田土壤温湿度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当根系吸收密集区域(即表土下15-20crn的土层)日平均温度稳定达到21.1℃以上,湿度达到58.5%(m3/m3)以上16d,田间出现青枯病侵染病株。(2)通过对大田温湿度的变化与烟草青枯病病情发展关系的研究,我们对各检测温湿度指标与对应时间段内烟草青枯病病情增加量进行曲线拟合,发现:各土壤温度的高低均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又以20cm土壤温度的曲线拟合度最高,当22≤T-<26(监测20crn上层单位时间段平均温度的最高值)时,此拟合曲线才有意义,此时的曲线为递增曲线,随温度的增加,△病指增加的幅度愈来愈大,当T=22时,f(T)有最小值;各湿度指标与△病指的曲线拟合度以5cm土壤湿度最高,其拟合度较低,相关性较差,说明在满足大田烟草青枯病发病的基础湿度条件后,空气、土壤湿度对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与温度相较较小3.几种温湿度调控技术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效果(1)不同的秸秆覆盖模式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蔓延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以水稻秸秆全覆盖和玉米秸秆半覆盖的效果最佳,至中部烟叶采收完成前最后一次调查统计,其平均抑制效果分别达到了32.13%和30.04%;秸秆覆盖对土壤温、湿度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进行秸秆覆盖可有效地降低根际土壤温度;在定范围内,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温度越低,病情加重越慢,温度越高,病情加重越快;湿度是影响青枯病发病的关键气候因子,与病指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湿度达到其发病下限后,其变化幅度对青枯病发病的影响相对于温度作用略小。(2)不同的揭膜培土模式均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蔓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揭膜培土3次效果最佳,至中部烟叶采收完成前最后一次调查统计,其平均抑制效果达16.85%;根据揭膜与不揭膜处理的病情及其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可推知:揭膜与否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较大,进行揭膜处理的小区较不揭膜的小区土壤温度略低,且揭膜处理小区的病情发展速度低于不揭膜小区;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越低,发病越轻,土壤湿度对烟草青枯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满足最基本的发病湿度条件后,其波动变化对烟草青枯病病情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患者的临床、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SIH住院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跨区域资本流动的不断加强,异地商会在推动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中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在此背景下,对异地商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
<正>茶叶深加工是指以茶鲜叶、成品茶、茶的副产物为原料,采用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生产出含有茶或茶叶有效成分的新产品的加工过程。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是有效解决
本文在标注语料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主导原则,同时借鉴“格”语法,配价语法以及功能语法等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存在句句模的定义、分类、其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
“史蒋矛盾”是二战时期中美两国矛盾的一个缩影,清晰的折射出中美两国战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示出了中美两国在二战时期既合作又矛盾的关系,对战时战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
“搭配”这一概念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理论语言学家、翻译研究者和二语习得领域学者的眼球,涌现出一大批“搭配学家”,如Cowie(1978,1981),Sinclair(1966,1991),Stubbs(1996,2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地采用磁共振SWI序列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WI、T2WI对6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例逐渐增大,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30%左右。同时我国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智能配电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有着无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Low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LPLC)是配电网电压低于380v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