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建设用地供需双向调节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土资源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相继颁布文件,要求各地在保障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盘活土地资产,最大限度地采取节约集约措施减少建设用地使用量,发挥建设用地的集聚作用,确保实现“十二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建设用地下降目标。长沙市政府落实部、省要求,启动“长沙市建设用地供需双向调节机制研究”课题,寻求既保障发展又促进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量降低的途径,促进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本文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根据长沙市及其各县(市、区)建设用地供需预测结果,探索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和措施。本文从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概念入手,对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农用地转用供应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农用地转用需求量和建设用地供应需求量进行了明确的概念解释;对供需双向调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建立长沙市建设用地供应量与需求量双向调节的长效机制,本文对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行政策及其实施成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找出了现行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制定双向调节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同时以长沙市2001-2012年GDP、单位GDP建设用地消耗量、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农用地转用供应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农用地转用需求量和建设用地供应需求量为研究素材,结合长沙市确定的至2020年GDP建设用地消耗量下降目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灰色系统模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数学方法,对2013-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农用地转用供应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农用地转用需求量和建设用地供应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对预测结果可靠度进行了剖析,找出了可能造成预测结果偏离的原因,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利用供需差值率指标,对建设用地总量、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农用地转用供应量、农用地转用需求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建设用地供应需求量三对共六项指标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0年长沙市及各县(市、区)建设用地总量、建设用地需求总量,农用地转用供应量、农用地转用需求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建设用地供应需求量之间缺口较大,供求矛盾突出,需采取切实可行的供需双向调节措施,实现供需平衡。本文从供需双向调节制度设计出发,以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化建设用地收购储备、拓展土地市场供地范围、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为重点开展了制度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机制。明确了政府利用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供地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等手段,实现建设用地双向调节;市场通过深化建设用地招牌挂出让、实行用地指标交易等方式,优化建设用地配置及布局,实现建设用地供需双向调节。
其他文献
天津市规划展览馆自开馆以来,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和参观流程设置展区,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圆满完成各项接待任务,成为展示城市发展全貌的重要平台,是天津市城市发展一张靓
【目的】纯化Zhangfei融合蛋白并检测其免疫原性,为研究其在生殖内分泌调节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进行Zhangfei融合蛋白的表达,筛选出最佳
构建契合我国国家治理模式和检察工作规律的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运行程序,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的程序设置应当遵循专业性和民主性相结合,调
分析了基于ARM的嵌入式Web服务器,介绍了其设计和实现的主要技术,并且通过模拟应用来验证设计的可用性。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有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市场,外资对流通业的投资力度逐渐增大,在给我国流通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成为我
随着工业的发展,动力机械设备的运行功率增大,振动能量增强,而工程结构日益向轻、薄方向发展,导致结构振动和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在产品设计阶段有效预测产品的声振特性,采取
奶牛体况评分(BCS)是反映奶牛能量蓄积程度、营养状况和营养管理水平的实用工具。目前,国内外奶牛生产现场以触摸和目测的人工方法测量BCS,这些方法主观性强,虽然最新的研究利
电磁继电器在众多继电器中以其控制方式简单灵活,转换深度高,价格较低,触点负载能力强且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和工业控制等领域。可见,电磁继电器的可靠性直接决
二元酸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所见报道不多,其中含有的硫酸根在厌氧环境下会被转化为硫化氢从而造成安全隐患,而大分子有机物在好氧体系中降解效率较低。实验针对此问题开发了一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于1923年由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和语境密不可分,语言的理解依赖于它产生的环境。语境确实是正确理解语言的基础,尤其是对语言的深层含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