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制药污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复杂的、有毒的工业废物。一般含盐量高,且含有种类繁杂的病原微生物及顽固的抗生素药物残留。直接填埋或者土壤应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因此,制药污泥必须经过有效的处理降低其危害。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制药污泥热解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此,本论文在分析了制药污泥的基本性质后,通过热解炉探讨了热解终温、停留时间等对制药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以及生物油和生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污泥快速减量与资源化耦合利用技术”(项目编号:2019YFC19065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药污泥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复杂的、有毒的工业废物。一般含盐量高,且含有种类繁杂的病原微生物及顽固的抗生素药物残留。直接填埋或者土壤应用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并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因此,制药污泥必须经过有效的处理降低其危害。然而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制药污泥热解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此,本论文在分析了制药污泥的基本性质后,通过热解炉探讨了热解终温、停留时间等对制药污泥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以及生物油和生物气组分的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开展了工程放大实验,并分析了热解工艺稳定运行时的质量平衡、能量平衡的经济性。此外还讨论了制药污泥基生物炭在促进污泥热解以及污水处理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制药污泥的基本性质,探讨了热解过程对制药污泥热解产物及产率的影响。制药污泥中的有机组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热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脱水阶段、分解阶段和碳化阶段。两种无模型方法拟合结果表明制药污泥热解的平均活化能为233.11KJ/mol。制药污泥热解在低转化率下符合相界面反应,在高转化率下符合成核生长模型。热解条件对产物产率及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制药污泥热解产物中生物炭随着热解终温升高产率不断地下降,生物油的产率则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生物气保持增长趋势。生物油中脂肪族烃的含量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而下降,这是链状的脂肪烃在高温下发生环合以及芳构化形成苯芳香烃所致。合理提高热解温度可以减少杂环和含氧化合物的产率,提高生物油的品质。随着热解终温升高生物气中的CO2含量迅速下降,H2和CO的含量不断上升。停留时间为30min时反应即可达到平衡。制药污泥和市政污泥按照不同混合比在热解终温600℃,停留时间为30min下的共热解研究表明两种污泥共热解时产生了协同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两种污泥中含有的不同金属氧化物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工程放大实验结果显示热解装备处理1吨含水率80%的制药污泥净收益为216.33元,说明热解技术处理制药污泥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其次考察了制药污泥基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并将其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制药污泥热解。结果表明,制药污泥基生物炭具有丰富的比表面积,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生物炭的表面粗糙且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对添加生物炭后的制药污泥进行了热重分析和热解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热解过程固相产率降低,污泥中有机物的热分解更充分。制药污泥基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得反应难度降低。通过对热解产物产率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使得制药污泥热解生物炭的产率降低,生物油更多的分解为生物气。当热解终温为600℃,生物炭添加量达到进料污泥的60%时,生物油的产率降低到了25.87%,比不添加生物炭时产物中生物油的产率降低了6.78%。随着热解终温以及制药污泥基生物炭添加比的升高,生物气的产率不断上涨。热解终温为800℃,生物炭添加比为60%时生物气的产率达到31.36%,比不添加生物炭时生物气的产率增加了10.27%。生物炭的添加可进一步降低生物油中脂肪烃含量,并通过环化和芳构化反应生成更多的芳香烃。制药污泥基生物炭可以抑制CH4和CO2的生成,促进H2和CO的产生。最后以制药污泥为前驱体,氢氧化钠为活化剂,采用浸渍法和干混法两种不同的活化方法制备多孔生物炭,用于去除废水中四环素的研究。对改性生物炭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并对生物炭吸附四环素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a OH的活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制药污泥基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干混法制备的生物炭拥有更多的介孔,而浸渍法制备的生物炭拥有更多的微孔。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发现两种生物炭表面具有丰富的粗糙度和不规则的圆柱形裂纹或孔洞。改性后生物炭表面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芳香族结构。生物炭吸附四环素时对溶液的p H有着较宽的适应范围。在较高的离子强度下,四环素受到强烈的屏蔽作用从而造成吸附容量的下降。但从整体上看,两种生物炭对四环素的去除效果仍然可观。表明改性后的生物炭可以在高盐度条件下应用于四环素的去除。利用Na OH活化制药污泥制备的生物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潜力。
其他文献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质量,但伴随而来的诸如能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可预见性短缺、三废的无秩序排放等现象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制造业作为能耗、碳排放大户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源头之一,数控切削加工过程又是制造业的必备一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固、液、气三态废弃物,其环境影响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为保证绿色低碳加工,优化加工过程碳排放、建立绿色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热
机械设备往往会根据生产任务的不同不断调整工作状态,为了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维修的有效性,实现在多工况下设备的寿命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多工况下设备寿命预测问题,尽管基于实例推理框架的相似轨迹方法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单一工况下退化指标间相似性度量、多工况下退化模型难获取、服役设备预测阶段与服役阶段任务剖面不一致、相似轨迹方法寿命点预测结果不可靠等方面还存在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本文针对相似轨
功率密度的大幅增加,使得集成电路单位面积的热量持续升高,热管理系统作为航天电子大功率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制约高速飞行器服役能力的关键技术。石墨膜(GF)是一种新型高导热二维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良好的耐腐蚀性、较高的热导率和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等优点,其面内热导率可以达到1100-1600W/(m·K),被认为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热管理用复合材料增强体。本论文主要研究碳纳米管(CNTs)表面改性石墨膜
点阵结构具有高比刚度、高比强度、高度的可设计性和多功能一体化潜力,是力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连接技术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点阵结构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点阵结构独特的拓扑构型使其难以实现连接引起的集中载荷传递,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分析,点阵结构连接力学行为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仍不明晰。因此,本文开展复合材料点阵夹芯结构镶嵌件连接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构建点阵结构集中载荷传递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等特点。如何对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进行知识迁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迁移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框架应运而生。其利用一个或多个辅助领域(即源领域)的大量有类标数据的知识,帮助相关却类标稀缺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建立出可靠的学习模型。目前大多数迁移学习的研究主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结构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纳米点或纳米凹痕可用于拉曼增强基底或进行信息存储;纳米沟槽可作为纳流控芯片的通道;周期性纳米沟槽阵列可作为纳米光栅。因此,纳米结构在纳米电子、纳米光学和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致力于在广泛的材料表面研究高分辨率高精度纳米结构的加工技术,包括聚焦离子束刻蚀、电子束刻蚀和纳米压印等方法,但是这些加工方
含有长周期有序堆垛结构(Long Period-stacking Order,LPSO)的Mg-RE-Zn系镁合金展现出优异的高温性能,可以用做轻量化的高温结构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低稀土含量稀土镁合金,而高质量分数稀土元素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晶内层片状LPSO相的析出,还能够促进晶间块状LPSO相的形成,其能够显著地强化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以及高温服役性能。此前Mg-RE-Z
在钢筋末端设置端板,可有效减小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锚固长度。当应用带端板钢筋时,存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混凝土对钢筋端板的支承作用。影响带端板钢筋在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的主要问题有:(1)钢筋加载端受拉屈服时,带端板钢筋锚固力在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和端板承压作用间的分配关系,是本文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2)钢筋端板下混凝土不但承受端板传来的压力,而且承受直锚段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作用
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减重、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镁合金作为最轻的且可回收的金属结构材料,扩大其应用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镁合金的低强度与较差的成形性能始终难以完全克服,因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稀土镁合金的开发使得高性能镁合金的制备与应用变得更加可能。然而,由于大量合金元素的加入,使得稀土镁合金的组织往往比较复杂,无论是固溶处理还是时效处理均会引起材料组织与性能的显著
目标追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衍生的应用产品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研究工作的核心为单目标追踪任务,该任务的目的是根据第一帧或前几帧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对后续视频序列中待追踪物体的尺度和位置进行预估,而较高的鲁棒性则会使得追踪器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因素(诸如:遮挡、光照变换和脱离视角等)对其的影响,从而使得其所预测的结果更为准确。因此,如何使得所设计的追踪器具有更好的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