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我国发射了新一代IGSO导航卫星,卫星上搭载C波段转发器。并且首次开展Ka星间链路模式对I1-S卫星的观测。针对两种不同的观测模式,本文对IGSO试验卫星I1-S进行轨道确定的研究。1)基于IGSO卫星的转发式定轨试验目前转发式测定轨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GEO卫星高精度测定轨,由于之前缺乏IGSO资源,没有对IGSO卫星进行转发式定轨。本文首次开展了对北斗IGSO卫星的转发式测定轨试验。利用国内5个转发式测轨站在2015年8月14日至8月20日期间对北斗IGSO卫星的试验卫星I1-S卫星观测的数据,首先为了研究弧长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分别进行三天弧段定轨,一天定轨,两天定轨和四天定轨试验。得出三天定轨轨道精度更高,更适用后续定轨试验。再深入研究得出三天弧长定轨的五站总的残差RMS在0.14m-0.17m的范围之内,平均值为0.15m。重叠弧段的轨道差平均值为0.85米。说明转发式测定轨系统能够实现对北斗IGSO卫星高精度测定轨。2)基于分时观测的定轨试验在实际观测中,会出现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以及目前转发式连续观测模式,无法实现1天内对多颗IGSO卫星进行观测的问题需要对多颗卫星进行轮替观测的要求。需要在不影响定轨精度并且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条件下寻找一种可行性的办法。利用对I1-S卫星进行自发自收观测的实验得到的2015年8月14日到20日数据,进行分时段处理,再进行定轨解算,基于不同分时策略的定轨总残差RMS都小于0.2m。将基于不同分时策略的定轨结果与基于全时段数据的定轨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轨道差分别为0.53m,0.77m和0.73m。通过分析结果,分时段数据解算的残差,以及与全时段解算的轨道比较的RMS值,和全时段定轨误差在同一水平上,没有降低定轨精度,在米级定轨精度的标准下,证明了分时观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四颗卫星轮替观测设计了不同分时策略。包括2小时分时观测四颗卫星,4小时分时观测四颗卫星,8小时分时观测四颗卫星和12小时分时观测四颗卫星。不同的分时观测模式的定轨残差RMS都比较小,和连续观测定轨精度相当。利用2小时分时观测四颗卫星的方案解算的轨道与连续观测解算的轨道比较的轨道差最小,为0.73m。为以后多颗卫星轮替观测提供一个参考。3)基于Ka观测模式的定轨试验本章节的目的是研究Ka星间链路体制对定轨的影响。一方面研究定轨弧长对Ka波段观测模式下定轨结果的影响。通过结果得出两天弧段进行定轨是可行的。第二个方面是估算经验加速度对定轨精度的影响。总RMS是在全部估计经验加速度的时候,相比较其他中情况下,残差值最小,定轨精度最高。第三个方面是解算太阳光压对定轨精度的影响。通过结果对比,得知对于处理Ka波段的数据进行定轨时,加入太阳光压模型并解算,更适用于提高轨道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