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初次提出将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中再次强调教师的专业问题后,世界各国便陆续展开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潮。时至今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例如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结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及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等日益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之一——讲台,自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便以祭坛的形式萌芽了。祭坛在当时主要用于部落氏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其教育价值的发挥源于巫师使用,巫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原始形象承担着一定的教育重任。后来到了古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以及学校教育的出现,巫师的角色和祭坛的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知识与德行兼备的圣贤成为承担教育活动的主要施教者。祭坛的祭祀功能逐渐削弱的同时在结构形态上也发生了变化,其目的在于方便施教者教育活动的进行。到了现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普遍推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质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在此时,讲坛的形式已得到进化与固化,成为专门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讲台。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再次掀起了变革浪潮,教育场景升级改造、重构学习空间、教育现代化与智能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育信息2.0时代下,作为教育变革参与者与被变革者——教师,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作为被变革对象之一的物——讲台,将会被智能化的教育设备所替代而退出课堂教学的舞台。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同时结合文献法,通过文献的查找梳理以及实地观察和访谈,搜集和整理有关讲台与教师专业发展变迁的研究内容,了解在当前状态下教师与讲台处于何种关系,以及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信息迅速发展对教育改革的推动,研究教育改革背景下讲台未来的存在状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本研究首先对讲台的词源词义及其历史演变作了梳理,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及其发展阶段、专业发展结构等内容作了文献方面的整理。了解到讲台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祭坛、古代社会的讲坛、现代社会的讲台三个阶段。其次,笔者进入桂林市Z小学的各年级教学现场,观察不同年级教室内的讲台设计、摆放,记录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下的教师对讲台的利用情况。随后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在课下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作为与讲台接触最直接的教师,结合其个人受教育经历、从事教学工作等方面对讲台所产生的认识,得出教师专业发展在专业结构方面与讲台的相关关系,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念如何通过讲台的存在得到体现。再次,依据前期的文献查阅梳理、现场观察记录以及深度访谈内容的整理编码得出教师对讲台去留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讲台无用论,该观点包含四层含义:一是认为讲台的存在会滋长教师权威,易形成等级意识;二是认为讲台不应该是老师的专属领域,教师应该与学生共享;三是认为,讲台的存在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四是认为,讲台的存在对教师与学生来说具有安全隐患。第二种观点认为讲台具有“鸡肋”的特点,如果将讲台撤去了,教师的教学用具将无处安放;保留讲台则对教师具有一种警醒作用,也是教师仪式感的一种标志。第三种观点认为讲台神圣不可“侵”,一则讲台的存在可以彰显教师的权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二则讲台的存在激发教师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担当意识;三则讲台也是学科性质的需要;四则对有些教师来说,讲台的存在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安全感。最后,本文认为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要注意三个层面。第一是“明环境”,明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明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2.0时代的开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由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加快讲台退出课堂教学的舞台的脚步;二是“明他人”,包括明学生成长规律、同事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家长的“秘密”,如此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三是“明自己”,这也是最根本的一个层面,教师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及时反思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