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一个遗传性肾脏病家族进行家族调查、肾脏病理检查及基因测序,确定该遗传性肾病的遗传特征及发病特点,分析其可能的诊断,并探讨其分子遗传学机制。资料与方法1、家系情况:该家系总共3代28人,两代连续发病。第一代为先证者的祖父、祖母,第二代包括3子、3女及其配偶,第三代包括两名患者在内共有12名成员。2、血、尿标本及影像学检查:对该家族9名成员进行了血常规、尿常规及肾功能的检测;对于检测结果异常者,进一步进行尿生化、尿红细胞位相、肾脏超声、肾脏MRI等检查。3、肾脏活检:对先证者(III17)、先证者弟弟(III18)及其二叔的儿子(III20)进行经皮肾穿刺活检,并行光镜、电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4、基因测序:对家系9名成员采用直接测序法对UMOD基因的外显子4和5进行基因测序;对先证者NPHS2、WT1、ACTN4、PLCE1等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基因测序,后根据检测出的先证者突变的位点对余下的成员进行检测。结果1、临床特点:该家族共有4名患者,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中两名已死于尿毒症,伴少量蛋白尿,均无水肿、高血压、少尿等表现。2、肾脏病理特点:先证者(III17)肾脏组织学为硬化性肾炎,先证者弟弟(III18)肾脏组织符合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两者均伴有灶性肾小管萎缩、局部扩张及明显的间质性炎症,间质性炎症表现III18较III17严重。3、基因测序结果(先证者和其弟弟):先证者(III17)UMOD基因测序发现1个同义SNP位点变异:P.Gly88Gly;两者NPHS2基因测序发现两个同义SNP,分别为:P.Gly34Gly,P.Ala318Ala;两者ACTN4基因测序发现两个同义SNP,分别为:P.Pro179Pro,P.Leu855Leu;两者WT1基因测序分析后发现两个同义SNP,分别为:P.Pro110Pro,P.Arg369Arg;PLCE1基因测序分析后发现5个变异,其中两个同义SNP(P.Cys270Cys和P.Glu320Glu)和另外2个为非同义SNP(P.Thr1777Iie,P.His1927Arg)存在于先证者(III17),P.Arg1575Pro两者均存在。结论1、结合本家族临床病理特点、遗传方式及基因测序的结果,推测该遗传性肾病为肾髓质囊肿可能性较大,可进一步扩大UMOD基因筛查的范围以明确。2、该遗传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表现与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相似,不能排除该病的可能性。3、结合基因筛查结果,因NPHS2、WT1、PLCE1外显子上检测到的变异同时存在于该家族正常人群中,而ACTN4基因外显子上检测到的变异(537G>A和2563T>C)仅出现在两名患者上,因此考虑ACTN4的变异可能与该遗传性肾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