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和焦点。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创伤的逐年上升,由此引起的神经损伤,尤其是外周运动神经损伤日益增多,其特点为致残率高,危害性大。由于缺乏治疗神经损伤的理想药物,临床上仅能将断裂的神经吻合,其结构及功能的恢复很不理想。如何有效的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特别是较长距离的神经损伤,使之有效的实现功能恢复,这也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的研究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后虽有一定的自我再生能力,但良好的再生修复更需要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基质和神经细胞这三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来实现。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多巴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等多种神经元均具有促进存活和损伤保护的作用,极有希望用来治疗神经损伤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实施基因治疗将GDNF植入损伤局部,使之持续表达分泌GDNF,就解决了外源性给药作用时间短等的不足。基因治疗要选择适宜的载体细胞。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能在体外大量增殖,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因此,NSCs成为基因治疗理想的载体细胞。同时组织工程材料壳聚糖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能被组织吸收,更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防止瘢痕形成,因此它也是应用于神经损伤治疗中的理想材料。 本实验运用细胞培养技术、基因转染技术、流式细胞计数、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技术、HRP逆行示踪、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膜片钳电生理技术等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大脑皮层NSCs,观察NSCs与壳聚糖、雪旺细胞(Schwann’s cells,SCs)共培养条件下生长、分化的情况。并将GDNF基因在体外转染到NSCs中,筛选、扩增后移植到经过壳聚糖管套接的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中,以满足神经再生修复的三大因素,观察评价治疗效果,为损伤神经的治疗探索新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 1.本实验分离、培养胚胎大鼠大脑皮层NSCs。细胞呈球状悬浮生长,细胞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