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80后、90后中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文化潮流——“小清新”。小清新起源于英国独立流行乐,在日本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得到极大发展。起初,“小清新”指的是一种清新唯美、随意创作的音乐类型,即Indie Pop(独立流行乐),而后它逐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文化艺术领域。一群偏爱清新唯美的文艺作品,生活方式深受清新风格影响的年轻人,也被叫做“小清新”。小清新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倾向,它也是青少年亚文化、社会市场经济、现代传播技术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折射出了社会的总体风貌。虽然目前“小清新”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并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但主流社会对小清新的关注依然较少,对小清新的学术研究也很有限。本文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支撑下对“小清新”进行语义分析,总结出小清新具有“清新的”、“唯美的”、“浅表的”、“感性的”、“低调的”等语义因素,这些语义因素具有各种各样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它们充实了小清新一词的完整性并实现了它的可用性。同时,文章还运用“家族相似理论”分析了小清新群体和文艺青年、小资的异同点,认为三者是一个家族在不同时代衍生出来的不同群体。接着本文通过分析消费主义社会的特征、小清新群体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出小清新们具有想象性抵制消费主义、践行唯美主义、具有彼得潘情结三大身份特征。本文还将小清新置于更广阔的视域,系统介绍了小清新在音乐、文学、电影、摄影、服饰等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其中,着重梳理了小清新音乐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小清新文学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特点、小清新电影的三大分类和两大特征。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解析了小清新成为一种潮流的原因。主观方面是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从众心理,客观方面是网络特别是豆瓣网的平台作用以及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小清新的起源、发展、现状和流行原因,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可看出,小清新正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人民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现状下产生的,它体现了人们追求清新温暖的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