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岩现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编剧,“海岩”二字已经成为制片商获取丰厚利润的保证,成为新人演员成名的一条捷径,更一度是受众心目中精品电视剧的代名词。发生在他身上的收视奇迹被业界人士称为“海岩现象”。但其作品中鲜明的模式化风格好似大工业流水生产线的产物,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作品独创性的质疑。于是,将“海岩现象”曾经赢得的声誉及他饱受非议的现状对比起来显得非常有意思。不夸张地说,海岩已经成为国内电视界的一道奇观。然而长期以来,对海岩现象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数呈现一种单一化、片面化、表象化的特征。偏重于对海岩文本的讨论,缺乏宏观性研究,很少触及本质和内在动因,因此依然存在不少尚待挖掘的领域。在本论文中,作者将围绕“海岩现象”,选取其创作生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以电视剧《便衣警察》、《玉观音》以及《五星大饭店》为线索,通过分析小说与剧本改编的互动关系、电视剧的影像风格以及电视剧后续的市场操作等方面,试图对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进行梳理,并重新思考中国电视剧的未来发展之路。第一章以《便衣警察》为线索,分析了小说与剧本的不同之处,发现改编过后的电视剧与原著区别很大,电视剧着重突出了主旋律色彩,同时爱情主题也得到重视。这样改编是八十年代末在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三重角力下的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巧妙地利用了这层微妙关系,该剧表层叙述和深层结构与社会心理相呼应,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愉悦了大众审美。尽管由于条件的限制,影像表达显得十分匮乏,仍然取得了成功。同时指出,海岩爱情加案情的模式已经开始萌芽,中国电视剧市场的萌动也在悄然发生。第二章结合九十年代末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具体分析了《玉观音》的故事模式、市场运作模式及影像风格等。此时,“海岩”作为一个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内容方面,海岩模式已经形成,从故事到人物都具备了固定的特征;产品生产方面,从小说到剧本到电视剧形成了一条快速的流水生产线;影像风格上,追求精致的画面与多种摄影技术的运用;市场操作方面,“海岩”作为一个品牌被投入经营,电视剧衍生产品相继开发;同时播出平台的增加,造星模式形成都成为《玉观音》成功,“海岩”成为“现象”的因素。本章最后指出,九十年代末以海岩模式为代表的类型片已经基本成型,这也标志着电视剧市场的成熟。第三章探讨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使观众得以接触到更多的多样化风格的电视剧,多样化的电视发展要求海岩模式有所创新和突破。但以《五星大饭店》为代表的后期海岩剧却仍然在重复以前的套路,唯靠时尚元素的堆砌和华丽的影像支撑空洞的情节。同时指出海岩模式的僵化也意味着中国类型片的发展面临着危机。结论部分概括海岩模式从产生到终结的全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印证了近二十年来中国电视剧从“电视剧事业”走向高度市场化,并遭遇危机的全过程,是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将海岩剧和一些优秀电视剧进行对比发现,优秀的电视剧,都完成对既定故事模式的突破,同时克服了海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内容雷同、人物单薄、影像空洞等。海岩模式必然终结,这是中国电视剧走向多样化发展要求。
其他文献
财务报表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不仅能够体现出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信息、以及资产利润等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同时为企业以后的发展调
在"工具主义"主导市场经济思想的特定时期,科技创新成为校企合作的主导价值,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根本性价值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是改变这种一
为了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使成人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学生考核的方式、教学的检查和评
在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三种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即,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从那时起,这三种意识形态(其外在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就在不断地相互斗争着。人人都会同意对这些意识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等的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急诊患者30-50岁,包括肝脏疾病50例、急性心肌梗塞50例、外科手术50例、肺栓塞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共250例
唐初为巩固统治而实施均田制。长期战乱造成的土地荒芜为均田制提供了可能 ,强大的中央政权为推行均田制提供了保证。均田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也加强
本文依据“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注]中带有词性标记和频度的词典对现代汉语词类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文章主要统计了语料库中各类调的数量及调次(调在语料库中的使
分析了20世纪末城市园林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传统园林、城市新园林在城市社会中的作用和表现,提出城市园林在社会关系建构、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并结合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