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即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是夜行性哺乳动物中唯一会飞行的动物,其种类繁多,食性复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虽然对蝙蝠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基础研究仍较薄弱,研究区域较为局限,迫切需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区域的综合性研究,以完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基础数据,为蝙蝠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项目组成员多年野外工作积累的数据,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广东和澳门地区蝙蝠物种多样性的基本现状,并初步分析了广东省蝙蝠区系的分布格局,还以澳门地区的犬蝠为例,研究了其食物组成及食物中不同果实的糖分组成与含量。首先,在2013~2018年间,采用栖息地调查、网捕、回声定位叫声等方法对广东蝙蝠资源进行野外调查,之后对部分可疑物种采用分子鉴定确定其种类,分子鉴定具有简便、准确及低损伤或无伤害的特点,有利于蝙蝠资源的保护。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境内已发现蝙蝠60种,隶属7科24属,其中中国特有种6种、半特有种5种、中国新纪录1种(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广东省新纪录6种,迄今广东省蝙蝠物种丰富度居全国第二。本文还首次对广东省蝙蝠的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水平分布呈现粤北山区丰富、粤东沿海区域物种较少的基本格局,而在垂直分布上,呈现低海拔丰富,海拔越高蝙蝠物种多样性越低的特点,蝙蝠的这种海拔分布格局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可能的原因是蝙蝠具有特殊的生态位并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栖息地与觅食地通常相隔甚远,因此对其分布格局必须从多尺度(如谱系、功能等)予以综合研究。其次,通过对澳门蝙蝠的野外调查发现,区域内有蝙蝠6科11属15种,其中5种为澳门新纪录。澳门面积虽然狭小,但蝙蝠种类与种群数量相对丰富,蝙蝠与人类接触的机会相对增多,因此处理好蝙蝠物种保护与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应是今后科研与科普教育的重要方向。澳门有2种果蝠,即棕果蝠(Rousettuse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为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犬蝠保育工作,同时从动物食性的角度为澳门种植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以犬蝠为代表,采用蝙蝠食物残渣中植物形态的鉴定、粪便中种子与标本对比鉴定、以及DNA条形码从基因水平上鉴定等方法,研究了其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澳门犬蝠取食23种植物的果实和2种植物的叶子,以及一部分未能鉴定的种类,其食性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哺乳期取食树叶的比例增加。与其他地区对比,犬蝠在越接近的区域内食物种类的重叠度越高,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可获得性与食物质量,食物的营养结构可能对犬蝠的繁殖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犬蝠食物(果实)的组成成分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能量可能是犬蝠食物选择的主导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犬蝠在实验室条件下偏好蔗糖。为了验证植食性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假设,我们对野生状态下犬蝠自然取食的果实进行了糖成分分析,并假设犬蝠所选择的果实中的糖成分与犬蝠对糖的偏好相一致,进而推测应以蔗糖为主。我们使用血糖仪和分光光度法对犬蝠野外食物的部分果实进行了糖类(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浓度分析,对其中18种果实(23个品种)糖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果实以单糖(均值:葡萄糖3.8g/100g,果糖1.1g/100g)为主,双糖(蔗糖0.9g/100g)含量相对较低,葡萄糖含量比其他2种糖高,而果糖与蔗糖含量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与假设和推测并不相符。究其原因,可能与果实的取样时间与成熟度有关,也可能与犬蝠在飞行过程中对葡萄糖需求较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