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自我聚焦对享乐消费意愿的影响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dkja51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是考察控制感、自我聚焦对享乐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现有的悲伤消费效应和次级控制理论为基础,深化现有的悲伤消费效应研究,同时为次级控制理论提供论据,为享乐品、实用品营销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前期采用两个预实验,分别对概念形成范式和镜像处理进行效度检验。正式实验采取2×2完全随机的被试问实验设计,控制感自变量分为控制感基线组和剥夺控制感组两个水平,自我聚焦自变量分为高自我聚焦组和控制组两个水平,探讨二者对享乐消费意愿的影响。选取17~30岁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4个实验组,其中男性54人,女性66人。结果1.概念形成范式能够操纵控制感,控制感基线组(无反馈组)的控制感得分与控制感剥夺组(随机反馈组)存在显著差异。(控制感基线组M=62.15,SD=6.48,剥夺控制感组M=51.25,SD=6.94,t=5.13,p<0.01)。2.镜像处理能够提升个体自我关注,有镜像组和无镜像组的自我聚焦得分差异较为显著,(有镜像组M=2.17, SD=1.22,无镜像组M=1.56, SD=0.80, t=-2.25, p≈0.03<0.05)。3.控制感对享乐消费意愿的主效应显著(p<0.05),自我聚焦和控制感的交互作用极端显著(p<0.001)。4.高控制感情境下,高自我聚焦个体的享乐消费意愿存在性别差异(M男=9.41, M女=5.33, t=3.80, p=0.001),总体和其他组没有显示出性别差异。结论第一,悲伤消费效应是个体在低控制感情境下,高自我聚焦度的个体采取补偿性次级控制策略的表现。第二,根据行为阶段发展模型,自我馈赠是个体在高控制感情境下对成功一种利用。第三,高自我聚焦下,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自我馈赠。第四,自我聚焦是发展调节理论阶段-行为模型截止线后的重要环节,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关键。
其他文献
客观性:传媒专业主义最重要的规范性原则传媒客观性这一概念的起源与西方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复杂的关联。受到西方文明启蒙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客观性成为
国民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近二十年来,特别重视国民体质的研究工作,几乎每隔五年就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体质调研,为了解我国相应人群的体质
本文拟从对建构主义的深入理解入手,在对影响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进行阐述和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贾斯珀系列案例学习,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分析了我国供暖系统热用户方面的现存问题,如水力失调造成的冷热不均,不合理运行方式造成的能源浪费,传统的观念与体制造成的供暖收费难等,提出了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加强城市供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