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是新西兰教育部与中国有关方面合作编写的一套中文教材,被广泛应用于Glenfield地区中小学,该教材操练活动安排方面存在以下四点不足:(1)很多活动只训练学生单一的语言技能,而非“听说读写”综合技能;(2)无法利用该年龄段学习者的优势智能来辅助汉语学习;(3)部分活动缺乏趣味性和竞争性(4)大多数活动不能照顾个别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中的特殊需求。因此这些活动并不能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有“言语语言智能”等八类智能,每个人的八种智能的组合方式存在着差异。在此基础上,卡罗林·查普曼提出了五种在课堂中有利于大脑的功能发挥的要素:(1)信任与归属感;(2)有意义的知识内容;(3)丰富多彩的环境;(4)智能选择机会;(5)充裕的时间。同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与儿童游戏发展阶段一致论也为本文的活动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本人结合新西兰教学工作,对《好》的部分课堂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本人一共设计并实践了17个中文课堂活动,活动教学对像为5-12岁的中小学汉语学习者。活动共分为四大类:(1)从促进学生“智能”转化的角度设计的提高学习者汉语综合技能的活动,如“打电话”“老狼老狼几点钟”;(2)从“智能”协同作用的角度设计的借助其他技能优势促进汉语学习的活动;如“抢椅子”“时间走走走”“真朋友,假朋友”等;(3)从“智能”发展空间的角度设计的趣味性的竞争活动;如“小小奥林匹克”“老师说”等;(4)从增加智能选择性这一角度设计的“多角色”的分组活动。如“购物街”等。教学实践和调查结果带来一些教学反思,如教师应该让学生加入活动的设计,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挥班级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调整课堂活动的时间节奏,帮助学生培养时间概念;在小组活动前决定活动协助者等。所有活动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材《好》“寓教于乐”的师生合作式教学理念,并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中小学“分组教学”的独特课堂管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并且在实践上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反馈,可以为海外及国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