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1928—1937年期间的北平历史城市意象,所依据的材料包括研究时段内关于北平的文学、市政档案、地图等材料,研究方法包括现代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并综合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的学科思路和研究成果。
北平城市意象研究范围为城墙以内,由通过城门的道路和主要商业街道构成道路系统,以内城南城墙为边界,以皇城、北海、天桥、宣南等地为主要区域,以前门为节点,以前门和景山为标志物。其中,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占据重要地位,城墙起着隔离、分割城市空间的作用,而城门下的道路则沟通了城市和乡村、内城和外城。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经历了兴衰不同的发展过程;前门作为交通枢纽是北平城市节点所在,并且和景山一起承担了北平城市空间标志物的作用。
通过本文对北平城市意象要素的分析,参考当时的市政档案、地图、游览手册等,发现城市意象和城市实体空间之间存在着重叠和错位两种关系。造成城市意象空间和城市实体空间错位的原因包括国家政治地理格局、地理想象、恋地情结等不同层面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它们在北平城市意象生产中的作用。
采用文学材料进行人文地理学研究虽有先例,但多为直接引用文学意象,本文则是将其作为抽样样本来技术化地处理。对于这种方法的总结和反思构成了本文最后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