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党报标题形态演变研究——以《解放日报》为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素有“新闻之眼”之称,在“读题时代”,新闻媒介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倚赖于新闻标题的竞争。本研究抽取1979年至2009年《解放日报》新闻标题样本,通过内容分析的实证方法,探讨其在结构类型、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特点,从中探求改革开放30年来党报标题形态的传播学特点及其变化,并试图从多角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党报标题形态演变的轨迹。   研究有四方面发现:党报标题的功能作用有所转变,舆论引导有所改善,语言形态基本不变,受众观念有所增强。党报基本做到了变“概念话语”为“事实话语”,变“灌输话语”为“传播话语”,但离变“官样话语”为“公共话语”,变“衙门话语”为“亲民话语”仍有一定距离。   具体表现为:改革开放30年来,党报标题的信息量逐渐增大,党报已不满足于向受众传递出简单的新闻事实,更进一步围绕新闻事实交待新闻的背景,评论新闻的价值,阐述新闻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党报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倾向曾一度衰退,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党报标题的舆论引导意识逐渐增强,在此过程中舆论引导手法也有所变化;30年间,党报标题语言形态较为固化,保持一贯的严谨、严肃风格。尽管通俗化已经成为当前标题的一种趋势,但30年来党报标题未出现明显的通俗化倾向;此外,改革开放30年间,党报也在有意识地增强新闻标题的吸引力,具体手段主要有设置悬念、利用名人效应、使用修辞方法、引用数字等,但转变幅度不大。   本研究期望对于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描述党报发展道路、总结党报发展经验有所帮助,并在党报今后如何增强新闻标题的表现力、吸引力,改善传播效果,增强党报影响力等方面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民与移动媒介的关系日趋紧密,而且使用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速已经高于城镇。农民作为移动媒介的消费群体,他们使用移动媒介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社会交流的需要,人们逐渐通过互联网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信息传播当中,以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被政治学者们热议的“商议民主”理论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政府项目的落户,还是一个普通市民的生死,都被广泛地纳入到了人们的讨论之中。而对于大
上世纪末,互联网以参与、互动为特征的Web2.0 风潮和发起于韩国兴起于美欧的“公民新闻运动”(citizen journalism)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根据《自媒体》(We Media)一书的定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