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对资源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周年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巢湖流域农田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p H、田间径流水中氮磷及COD流失量的影响,开展稻-麦轮作系统下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共设六个处理:处理1无秸秆还田+无施肥(CK);处理2秸秆覆土还田+无施肥(S);处理3常规施肥(F);处理4秸秆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DF);处理5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对资源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周年秸秆还田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巢湖流域农田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及p H、田间径流水中氮磷及COD流失量的影响,开展稻-麦轮作系统下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共设六个处理:处理1无秸秆还田+无施肥(CK);处理2秸秆覆土还田+无施肥(S);处理3常规施肥(F);处理4秸秆覆土还田+常规施肥(SDF);处理5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减量15%(SFR);处理6秸秆覆盖还田+常规施肥(SMF)。为正确实施秸秆还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有效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稻-麦轮作期间,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和秸秆覆土还田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但会增加径流中TP和COD的质量浓度;相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可有效降低径流中氮磷及COD的质量浓度。较F处理,SDF和SMF的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降低10.96%~18.33%和2.37%~14.39%。SDF处理较F处理的TP和COD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升高6.33%~13.36%和2.31%~16.74%。(2)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和秸秆覆土还田处理均能防控氮养分随地表径流损失,但会增加磷养分和COD的流失风险,秸秆覆土还田处理可有效控制磷养分和COD流失率;相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化肥施用量的减少可有效降低氮磷及COD的流失风险。与F处理相比,SDF与SMF的TN流失量在小麦与水稻季分别降低15.55%~28.18%(P<0.05)和4.41%~21.14%。小麦季SDF与SMF处理较F处理TP流失量上升0.28%~5.53%;水稻季SDF与SMF处理较F处理TP流失量下降0.55~0.56%。小麦季SDF与F处理相比,COD流失量升高2.41%;水稻季SDF的COD流失量较F处理降低3.21%。(3)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处理与秸秆覆土还田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p H。与F相比,SDF和SMF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分别升高10.84%~16.27%和7.73%~10.39%(P<0.05);全氮含量分别升高6.38%~9.31%和4.57%~6.77%(P<0.05);全磷含量分别升高14.76%~21.11%和12.19%~20.72%(P<0.05);与F处理相比,SDF处理土壤p H值降低0.21%~1.40%。(4)相同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处理与秸秆覆土还田处理均可增加小麦-水稻作物产量,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相比较当地常规施肥会显著增加小麦和水稻产量,而秸秆还田配施减量化肥可以保证作物产量。与F处理相比,SDF和SMF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显著升高21.92%和14.01%(P<0.05),水稻产量显著升高28.09%和22.82%(P<0.05)。综上所述,为有效防控农田氮磷及径流COD的流失,秸秆覆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是更好的施肥方式。秸秆覆土还田配施减量化肥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条件下有效控制农田氮磷及径流COD的流失问题。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池州市石台县为研究区域,在以2014年安徽地质实验研究所采集的样点基础上,运用Arc GIS、Geo Da、Sim DTA、R语言和Google Earth Engine等平台软件构建地统计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比较探索影响石台县土壤硒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变量,包括地形、植被因子、土壤类型等。并结合重要影响变量对石台县土壤硒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利用传统地理学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得到石台县全境范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低温冻害一直是影响其安全生产的限制性因素。传统的小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大多采取野外破坏性取样的方式,结合化学实验分析,结果耗时、费力、效率低,且局限于“点尺度”上采样,不适合大范围开展。而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获取冬小麦叶片生理指标,对于快速、无损地监测作物长势,指导麦田管理,推进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苗期12个不同品种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田间
工业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铜离子(Cu2+)虽然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过量会干扰细胞代谢,甚至杀死细胞,从而严重影响人体机能。汞(Hg)化合物是一类危险的环境污染物,同时也是强致癌物,它能够从受污染的水源进入食物链并进行生物积累。因此,探究并监测Cu2+和Hg2+在环境中的水平尤为重要。目前,传统检
环境激素类物质(Endocrine-disrupting compounds,EDCs),是一类即使在低浓度情况下也能影响地球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干扰生物体内分泌运转的有机物质。近年来EDCs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以及其可能产生的生态或健康危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污水处理厂作为水环境中EDCs的重要释放点源,研究污水处理厂出水及污泥中EDCs的残留特征及其风险评价对了解我国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的排放特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增强作物环境抗逆性及促进果实生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中磷主要以难溶性磷酸盐形式存在,作物难以直接吸收利用。施用磷肥能够缓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效磷不足的问题,但施入土壤中的磷容易与Ca2+、Fe3+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盐。此外,磷肥大量施用也会加剧磷矿资源耗竭,提高土壤磷累积量,增加环境污染风险。因此,提高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
进入农田土壤的兽医抗生素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因为其可能对公众和生态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深入了解其进入农田土壤环境后的行为和命运,对于设计和实施减少其潜在风险的适当措施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不同土壤中的典型抗生素在蔬菜中的富集规律及如何降低土壤中的抗生素在蔬菜中富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选择了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噁唑(SMZ)、四环素(TC)、土霉素(OTC)四种典型抗生素为目标
金属铬的诸多价态中以Cr(VI)的毒性最大,Cr(VI)易溶于水且容易被人体吸收,通过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黏膜侵入等方式,长期或短期接触或吸入可能会致癌,同样,Cr(VI)对环境也具有持久危害性。目前,Cr(VI)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材料吸附法,如发酵工艺的副产物等,生物结皮是大自然中大量存在的生物,已被证实有富集Cu、Cd、As等重金属的能力,但关于生物结皮富集Cr(VI)的情况仍不明确。本课
三唑酮因其广谱活性高、杀菌速度快、作用时间长、吸收传导性强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小麦、玉米、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防治锈病和白粉病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随着三唑酮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过量的三唑酮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土壤环境。同时,由于其高度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吸附性,在土壤环境中长期积累,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福祉,因此环境中的三唑酮残留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微生物
近年来,抗生素作为一类新兴的伪持久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测到。其中,磺胺甲噁唑(SMX)作为一种典型的磺胺类抗生素,在地表水中的浓度可达到14.8-297 ng·L-1,由于其半衰期长、稳定性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水中SMX的去除至关重要。吸附法因具有经济、高效、操作简单等特点,成为去除水中有机微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方法。在众多吸附剂中,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
当大气中的某种或某类物质积累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PM2.5、PM10以及O3作为主要污染物,在当前备受关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科学、精确地预测结果,能够指导公众活动,降低居民大气污染暴露风险;还可以为环境保护部门在制定防治措施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选择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收集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浓度数据和相应时间段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监测站点覆盖10个环境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