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甘薯基因组信息的缺乏,有关甘薯SSR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的报道极少,有关甘薯SNP标记的开发和利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SSR、SNP和形态学标记分析了甘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0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对380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2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9,平均为4.07。基于122个等位基因位点,将380份甘薯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群体,即群体1、群体2和群体3,不能将供试品种按照地理来源区分开来,系统聚类分析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1内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3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31;群体2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40,多态信息含量为0-0.31;群体3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49,多态信息含量为0-0.37。AMOVA分析结果表明,在380份甘薯种质资源的分子变异中,16.47%(P<0.001)来源于群体间,83.53%(P<0.001)来源于群体内。2.首次基于SLAF-seq技术,用300份甘薯种质资源开发SNP标记,共开发出13744个多态性SNP位点,由不同种质资源开发的等位基因位点数为1-122,平均为48.39。群体结构分析将300份甘薯种质资源划分为9个群体,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呈现明显分群。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来源地内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不同,最大者为广东的0.03-0.90;多数来源地内品种间的PIC变化范围为0.05-0.50。AMOVA分析结果表明,在300份甘薯种质资源的分子变异中,0.05%(P<0.001)来源于群体间,0.56%(P<0.001)来源于群体内品种间,99.39%来源于不同品种间。3.用顶叶形、顶叶缺刻型、顶叶齿形、顶叶色、叶形、叶缺刻型、叶齿形、叶色、脉基色、柄基色、叶柄主色、茎色、叶脉色、叶侧脉色、产量、烘干率16个性状,对123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除顶叶色、叶色、叶脉色和叶柄主色外,其它性状均存在较丰富的变异。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脉基色与叶脉色相关性最高(-0.848),脉基色与柄基色相关性其次(r=0.832),叶侧脉色与其它性状未表现出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成分能解释66.05%的表型变异。用5个主成分对123份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这些资源划分为3个群体,不能将供试品种按照地理来源区分开来。4.比较3种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3种标记检测效率为:SNP标记>SSR标记>形态学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