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事项或问题,往往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决策。其中,有些决策关涉到他人(主要是学生)的权利或利益,带有明显的道德意味和伦理特征,从而成为一种伦理决策。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语境下探讨教师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现实困境和影响因素,鲜有对教师伦理决策的实际过程及其思维倾向进行实证的分析。鉴于此,本研究主要立足中国语境,以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描述教师伦理决策的实际过程、思维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析教师伦理决策的特性和改进教师伦理决策的策略。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教师伦理决策界定为:教师在学校情境中,面对特定的事项或问题,依据一定的伦理规范进行推理与判断,并在多种备择方案中进行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伦理感知、伦理推理、伦理判断等环节。本研究主要选取河南省3所小学的20位小学教师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筛选出55个关键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编码整理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1)小学教师的实际伦理决策过程总是涉及伦理判断,附随具体的行动,但并不必然包括明确的伦理感知或推理。(2)小学教师在伦理决策中通常会采用结果论与非结果论两种思维,并融合公正和关怀两种取向,但他们更倾向于优先采用非结果论思维。(3)小学教师持有的个人知识、政策的规范和学校的规则,尤其是事件的内在性质和事件决策的社会后果,对教师的伦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4)与其他领域的伦理决策相比,小学教师伦理决策的实施者带有更多的道德属性,其所关涉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个体,其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其过程往往内含着多元的伦理立场,其环境也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从关键事件的分析中还发现,当前小学教师进行伦理决策在决策意识、思维、语言、理念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改进教师伦理决策,本研究提出,应关注道德细节,重视教师道德敏感性培养;注重反思均衡,培养多元的教师决策思维;聚焦道德语言,构建师生之间的对话机制;坚持以生为本,树立决策育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