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各方面与传统体制相抵制的复杂矛盾,我国的经济进入转型时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到现在为此,国家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且逐步走向调整和完善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也从一个政府的生产单位转向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但是与非国有经济表现强大的发展潜力相比,国有企业显得有点逊色。这也随之引发了许多法律方面的理论探索和思考。其中公司治理问题近年来日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上由于所有制的背景及长期以来受政治因素影响形成的不少理论敏感区,诸多论述均未能从国有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和提出治理与完善,更多的可能并不适用于扭转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混乱的现况。国内目前的国有公司治理明显存在危机,虽然有关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提出多年,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个口号,更是解决自身体制问题、提高竞争力的治本之方。推动国有大企业的公司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在产权制度、经营者激励机制等方面,应当有新的突破。从十六大对国企改革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从上到下对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共识。国有企业改革将全面提速,而这个阶段的重头戏就是要“练内功”: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就让我们不由得思考,在我国如何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分权制衡、安全高效的现代公司制度,以及在发生新违法状况的条件下,社会公权利应透过何种机制、程序介入并对相关制度漏洞及时予以补正和完善。本文按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目标,<WP=3>专门从国有企业的特殊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在转型时期公司治理的历程和失效的原因,并通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国际横向比较和借鉴,结合现行《公司法》的困惑和不足,指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难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要改变国有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的困境,制度建设是治理的关键,必须创造良好的现代公司制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强化公司外部治理手段,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文围绕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紧扣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共分四章加以阐述,试图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第一章通过介绍公司治理涵义的基本概念及对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引出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制衡机制,其目标是优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关设置,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公司机关间的权利制衡机制。现有的各类治理模式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单纯以某种监控方式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都不是最佳的,只有综合各种模式的优点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最有效地保护股东权益,实现国有公司价值的最大化。第二章在理论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公司治理失效的状况,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呼吁要解决公司治理的失效,就要构建有效的对公司经理人内部、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治理效率,并对目前以政府管制、国有企业为本位的《公司法》在立法理念、制度设计上进行大的变革与重构,更多的强调当事人自治。 第三章介绍和比较了境外国有企业治理的经验教训,并通过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国有电信行业的具体案例,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产权变化的走向、治理效率,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所具有的借鉴意义。第四章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针对上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治理的现状,对规范公司制改革,完善国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明确以构建合理设置及规范运作的国有公司董事会制度为核心,通过实施国有股减持、国有资产变现和开放投资限制措施,加快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形成不同投资主体的相互制衡及扩大对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授权,完善转轨或转制程序、优化股权结构等,以期构建较为完善的、各方利益协调平衡的国有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