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之死引起历史上人们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不仅仅是由于选择死亡的意义让人深思,更在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令人费解。本文在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哲学与政治的冲突为视角,展开对苏格拉底之死原因的论述,并尝试性地探索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苏格拉底之死与斯芬克斯之谜。首先,介绍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对苏格拉底及其死亡的评价,有人盛赞苏格拉底人格与死亡的伟大,有人认为苏格拉底“罪有应得”。其次,根据国内外的重要材料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四种:品格说、反民主说、拥护民主说和悲剧说。
   第二部分:苏格拉底与哲学。主要论述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首先,苏格拉底的一生是哲学的人生,他拥有哲人的品格和哲人的使命,正是“善”的品格和“牛虻”的使命让他选择了如何生死。其次,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向人间,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承认自己无知,不断否定自己以达到“善”的知识。美德即知识,美德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实践的力量。
   第三部分:苏格拉底与雅典民主制。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是雅典民主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这种衰落具有历史必然性。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的态度从拥护逐渐转为批评,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将民主制的危机归咎于道德精神的沦丧,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希冀匡正道德、振邦救国,希望有智德兼备的政治专家来治国平天下。
   第四部分:在哲学与政治之间。论述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哲学与政治的冲突。首先,苏格拉底的哲学与雅典城邦存在着冲突。其次,论述苏格拉底的命运,它表现在喜剧中和正式被指控中。再次,论述苏格拉底的原则与雅典城邦之间的冲突以及苏格拉底命运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之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哲学要转向政治哲学,哲学家需要参与城邦生活才能免受迫害。
   第五部分:死亡与意义。论述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与意义。首先,对于生活与死亡,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态度。要有追求值得过的生活和不畏惧死亡的态度。其次,缓解哲学与政治的冲突主要的因素在于人人都能实现灵魂的转向,在理念自我那里寻找至善之光。在求善的过程中,中介必不可少。良好的人际关系,虔敬的信仰,理性的法律以及优良的社会制度都是重要的中介。
其他文献
19世纪20-30年代国学教育运动蓬勃兴起,唐文治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其中,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在实践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国学教育思想。这一国学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唐文治家学教育和师友的影响有关,更与其深厚的国学造诣和独特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也指导着唐文治一生的教育实践。  唐文治国学教育思想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宗旨,通过“正人心”以达到“救民命”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尊孔读经、重文修道、君子之教、
学位
论文包括三个主体章节。  第一章是对于“表象”概念本身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其一是力求对法语représenter的汉语翻译做出一定的澄清,确定了其“表象”的汉语翻译;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法语、德语和英语的与“表象”相近概念进行讨论:进而,以《逻辑研究》为基础展开相关语境框架,试图将汉语语境内的这一概念和哲学意义框定。力图使得“表象考古学”的地基和意义得以勘定。  第二章,依据福柯的《
学位
在传统论述模式之中,我们所践行的男/女性别差异,其实是建立在同一性主体(男性)之上的。女人成为男人的复制品,在此之下的异性恋文化,实际上也是源出自身,而又回指自身的男性同性恋文化。女人要实现作为性别存在的女人,即“阴性女性”(feminine feminine),就必须摆脱这种被复制的命运。露西·伊莉格瑞(Luce Irigaray以下简称伊氏)认为不存在性别独立意义上的女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女性
学位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1926—1984),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兰西新尼采哲学的旗手,福柯以自身的销魂实验和哲学探索沿着尼采的道路,对于自身关怀并关注的主体与权力进行了批判式的解构,他绝非纯哲学式的探索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权力理论观局限于国家政治领域,并长期在人们的视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福柯的微观
学位
苏格兰启蒙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把早期英格兰启蒙哲学和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启蒙哲学连成一个整体。1725年,弗兰西斯·哈奇森发表《关于我们的美和善观念的起源研究》一书,这一年后来通常被视为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开端,而1856年威廉·汉密尔顿的去世则标志着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的苏格兰启蒙哲学基本结束。  作为苏格兰哲学的先驱者,哈奇森的主要影响在于他把“人性”确立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发展、完善了莎
学位
多准则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多准则决策问题,广泛存在于工程建设、经济、管理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目前对多准则决策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偏重于数学方法的改良,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探究与评析却比较少,使这种应用性强的决策方法缺乏高层次方法论支持。实际上,系统方法论与现有的决策研究范式存在对应和包含关系,但是这些关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
学位
本论文以沃菲尔德的管理复杂性理论研究为题,全面论述了沃菲尔德管理复杂性的思想。本文沿着基础-理论-方法-应用的思维路径展开,首先分析了复杂性的概念,明确了情景复杂性和认知复杂性的两个基本含义,指出复杂性不仅与客体有关,而且还与主体有关,情景复杂性和认知复杂性总是同时出现,是分别对客体与主体来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在定义的基础上研究复杂性的升级问题,力求厘定复杂性的本质与状况;其次论文在对复杂性
学位
传统观点认为范畴是外界的客观实在,可以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的本质特征来加以定义,而这些特征本身也是客观实在的。认知语言学家则将范畴视作人类大脑对外界杂多经验信息归类化的结果,是主观的。  与之相似的,传统形式语义学忽视人的认知在意义形成和理解中的作用,认为意义是脱离了人的符号和外界事物镜像的对应关系。认知语言学家则对这种形式主义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语词的意义来源于人类大脑对外界经验信息的加工
学位
约翰·哈森伊( John·C·Harsanyi)(1920-2000)是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994年,他因对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的贡献同纳什(J.F.Nash)和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共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哈森伊还是当代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一位执著的功利主义者,一位杰出的功利主义辩护者和探索者。  国外对哈森伊的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方面的思想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国
学位
伴随网络对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和全方位的影响,网络活动所特有的快捷性和隐密性使得网络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日益严重,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紧迫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科技哲学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一方面,涉及网络隐私的伦理争议日益白热化,另一方面,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伦理规范却颇为匮乏。这一现状使得对网络隐私的伦理规范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我国现行的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基础比较薄弱,无法有效地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