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羧甲基壳聚糖(CMC)为载体,利用藻蓝蛋白(C-PC)的抑瘤效应和CD59配体肽(CD59sp)的靶向性,构建C-PC/CMC-CD59sp靶向纳米微球,以人宫颈癌细胞表面CD59分子为靶标,通过该靶向给药系统将C-PC递送到宫颈癌细胞表面。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C-PC/CMC-CD59sp纳米微球对宫颈癌细胞(He La和Si Ha)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构建C-PC/CMC非靶向纳米微球和C-PC/CMC-CD59sp靶向纳米微球(Ca Cl2作为交联剂),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纳米微球的粒径,以及C-PC、CMC以及纳米微球的Zeta电势。细胞实验分为四组,分别是对照组,C-PC,C-PC/CMC-NPs和C-PC/CMC-CD59sp-NPs处理组。通过CCK8实验检测药物对宫颈癌He La和Si Ha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对藻蓝蛋白摄取率的影响,证明C-PC/CMC-CD59sp-NPs具有靶向性。通过TUNEL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NU/NU裸鼠腋窝皮下注射He La和Si Ha细胞,构建荷瘤小鼠动物模型。采用瘤块周围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2-3周的给药处理,测量小鼠的瘤块体积和重量,研究纳米微球的体内抗肿瘤作用。采用免疫荧光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周期相关蛋白(CDK4,Cyclin D1和p21)的表达水平,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微球形态分布均匀,粒径分布为200±11.3 nm,C-PC的Zeta电势为-18.4±4.29 m V,CMC的Zeta电势为-40.4±4.36 m V,CMC/C-PC纳米微球的Zeta电势为-19.5±4.12 m V。通过CCK8实验,我们发现靶向微球C-PC/CMC-CD59sp-N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C-PC和C-PC/CMC-NPs处理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我们发现靶向纳米微球对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作用以及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高于C-PC和C-PC/CMC-NPs处理组。通过TUNEL法,发现靶向纳米微球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高于C-PC和C-PC/CMC-NPs处理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我们发现C-PC/CMC-CD59sp-NPs通过CD59sp选择性结合CD59,与宫颈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因此,C-PC/CMC-CD59sp-NPs处理组C-PC的摄取率明显高于C-PC和C-PC/CMC-NPs处理组,说明C-PC/CMC-CD59sp-NPs具有靶向性。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C-PC/CMC-CD59sp-NPs通过上调p21的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来抑制细胞周期进程,阻止细胞增殖。通过促进宫颈癌肿瘤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抑制bcl-2的表达来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并通过下调MMP-2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结论:C-PC/CNC-CD59sp纳米微球具有靶向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体现在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阻碍细胞周期进程和防止肿瘤细胞转移来实现的。该研究为海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为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为将来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