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也应为一系列新生的负面行为买单。近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我国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且已有研究大多是两两之间的相关研究,而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从家庭环境因素视角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作用机制,并对自恋、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以武汉市两所中学的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恋人格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3份。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高达56.3%,超过一半的学生均至少一次实施过网络欺负行为。(2)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欺负行为。(3)中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网络欺负行为越多,高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多于初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但初一与初二、高一与高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正相关,对网络欺负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显著负相关,对网络欺负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5)青少年的隐性、显性自恋均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隐性自恋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6)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移情均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认知移情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欺负。(7)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正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隐性自恋;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负相关,并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隐性自恋。(8)父母拒绝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认知移情;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的相关不显著;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认知移情。(9)青少年的隐性自恋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并显著负向预测认知移情。(10)青少年的隐性自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青少年的隐性自恋与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起链式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