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前列。结直肠癌按照病理组织分型又可分为息肉样型、狭窄型和溃疡型等。结直肠癌临床治疗复发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而且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对化疗的耐药性以及对放疗的不敏感,导致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目前,我国的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仍只维持在60%左右。即使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复发转移率仍达到20%-50%。因此,结直肠癌一直是消化内科、普外科以及肿瘤科最难办的问题之一。至今,结直肠癌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晰。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脂肪饮食习惯可能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除外界环境因素外,内在遗传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病及进展中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错配修复是机体一种自我修复过程,主要通过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修复DNA复制期间发生的碱基错配序列。目前,已发现有6个错配修复基因,包括MSH2、MLH1、MSH3、MSH6、PMS1和PMS2。MMR缺陷可导致DNA复制后自我修复功能丧失,产生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2个或者2个以上位点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称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high instability,MSI-H);仅一个位点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现象称为低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low instability,MSI-L);没有位点发生微卫星不稳定现象则称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 S)。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对于结直肠癌的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分析其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81例。所有病例经组织病理学、B超、CT、MRI等检查,确诊为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且均接受FOLFOX方案或XELOX方案的一线化疗方案化疗。收集所有病例原发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MLH1、PMS2、MSH2、MSH6四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1例晚期结直肠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85例;小于60岁的患者有76例,大于等于60岁的有105例;癌细胞分化程度低者68例,中高度分化者113例;病变部位在右半(包括升结肠、横结肠、肝曲)共计86例;左半(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共计95例;结直肠癌单发转移患者11例,多发转移患者170例。除了病变部位外,其他临床特征在MSI组和MSS组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81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18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dMMR,即MSI组,占9.9%;163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pMMR,即MSS组,占90.1%。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对随访资料进行分析,MSI组和MSS组患者中总体生存时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 = 0.21)。所有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行一线FOLFOX或XELOX方案化疗,经随访资料分析,MSI组中,部分缓解2例,稳定10例,进展6例,化疗总有效率为11.1%,疾病控制率为66.7%;MSS组中,部分缓解14例,稳定54例,进展95例,化疗总有效率为8.6%,疾病控制率为41.7%,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 = 0.72),但MSI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MSS组(χ2 = 4.09,P= 0.04)。此外,本研究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完全缓解。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无关,与疾病控制率呈正相关。因此,在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微卫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