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明遗民是中国遗民史上的两个黄金高峰。两朝遗民产生的时代背景颇为相似,都是在外来民族的入侵下亡国。同样是以衣冠自许的汉民族被一向鄙夷的以擅长弓马的“夷狄”民族所征服,于是在一家一姓的兴亡之中又都交织着民族的冲突和矛盾。两朝遗民的不仕二姓,在维护君臣纲常的同时又反抗着民族压迫和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忠于故国不仕新朝的遗民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宋、明两朝遗民的文学创作也历来是文学史研究上不可忽视的对象。尤其是他们在诗歌史上的贡献,后人评价甚高。由于宋、明两朝遗民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新朝统治政策、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创作心理和精神状态上也都出现了迥然不同之处,从而导致了他们诗歌基调的差异。 本文主要以两朝遗民诗歌为切入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对文学家研究的新角度——群体和心态两个方面出发,试图对遗民史上的两个黄金高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精神状态的差异作一抛砖引玉的探索和分析,揭示遗民精神的发展变化,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气节精神在特定时代的支柱作用,探索宋、明遗民诗人在精神心态上的变化,揭示两代遗民在诗歌心理与创作精神上的异同。 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比较两朝遗民的地域分布范围的不同,论述了遗民诗群产生的地域文化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两朝遗民诗人中所共存的故都情结,从而揭示地域文化对遗民诗歌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第二部分着重关注两朝遗民诗人的精神状态。遗民精神的本质分歧拉开了两朝遗民之间的差距,而对禅道思想的不同理解与接受使两朝遗民的心理状态更进一步向两端发展。并以布衣遗民诗人的个案分析了两朝布衣遗民诗人的心理和诗歌创作特征的差异。第三部分总结了两朝遗民的诗歌创作精神特征,揭示了两朝遗民在多重旋律下其遗民式的忠贞耿介之精神的一脉传承,以及明遗民对宋遗民的超越。 概而言之,宋、明遗民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但由于社会思潮的不同,对于君国与民族大义理解的不一,使他们的创作心理也趋向分化。相较于宋遗民,明遗民为今天的我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深思与坚持提供了更理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