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维持方式对小儿下肢手术术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全麻气管插管手术的患儿6O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8岁,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三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方式和用药完全相同。术中维持:S组:吸入七氟醚(2-3%);SF组:七氟醚(2-3%),异丙酚4~6mg/kg/h,R组:瑞芬太尼6~8ug/kg/h、异丙酚4~6mg/kg/h。术前不给予任何麻醉药物,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给予低流量吸氧(2L/min),七氟醚8%吸入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后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5~0.08mg/kg、氯胺酮1-2mg/kg、芬太尼8~10μg/kg和维库溴铵0.1~0.15mg/kg后,诱导时间>6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指标: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的评估用PAED评分,观察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分泌物情况、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1、三组患儿的年龄、体重、麻醉维持时间和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F组和R组比较,SF组术后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有所降低,三组间PAED评分也显著不同(P=0.021),与F组比较,SF组PACU时间、PAED评分也显著减低(P=0.004,0.003),F组与R组相比,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和PAE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维持对比单纯七氟醚维持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维持,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较少。并且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有所减少,其他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