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研究手势隐喻的作用以及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以促进其在英语演讲中的表达,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方向与方法。
隐喻的研究历经了数千年,并且一直随着时代不断完善。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学过渡到了语言学、哲学。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多种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介交织。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Charles J.Forceville(2009)提出多模态隐喻理论。其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可以实现抽象概念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是话语意义构建和传达的基础。
本文将言语-手势隐喻和演讲相结合,通过对TED和“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中使用的手势语进行分析,着力探究中美教育性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已有的研究一般从政治话语分析入手,而本文借助Elan5.7对教育性演讲进行分析,以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指导下,对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提升找到突破口。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中美教育性演讲中手势语的类型和频率是什么?
2.中美教育性演讲中隐喻性手势有何异同?
3.中美教育性演讲中隐喻性手势其建构模式是什么,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选取了中国高水平语言学习者和美国本族语言者演讲各三篇,使用Elan5.7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美教育性演讲中存在6种手势,即节拍性手势、提示性手势、指示性手势、隐喻性手势、图示性手势、情感性手势。其中隐喻性手势在中美演讲中的平均使用频率分别为14.6%和17.5%。
2.在中美教育性演讲中使用的手势隐喻可分为四类:实体手势隐喻、方位手势隐喻、转喻手势隐喻和时间手势隐喻,其使用频率分别为47.3%和55.5%,35.7%和28.2%,8.5%和12.4%,8.5%和3.9%。美国人更多的使用实体手势隐喻和转喻去表达复杂的概念。中国人更喜欢用方位表示隐喻,因此方位和时间手势隐喻使用的更多。
3.中美教育性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建构意义极为相似。在多模态意义建构过程中,实体手势隐喻、方位手势隐喻有相似的建构模式,转喻手势隐喻和时间手势隐喻有相似的建构模式。造成差异的因素有演讲者的手势惰性、演讲环境和文化差异。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发展多模态隐喻理论,同时也将为教育演讲和语言教学提供相关的启示。
隐喻的研究历经了数千年,并且一直随着时代不断完善。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学过渡到了语言学、哲学。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多种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介交织。因此,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Charles J.Forceville(2009)提出多模态隐喻理论。其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可以实现抽象概念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是话语意义构建和传达的基础。
本文将言语-手势隐喻和演讲相结合,通过对TED和“外研社·国才杯”英语演讲中使用的手势语进行分析,着力探究中美教育性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已有的研究一般从政治话语分析入手,而本文借助Elan5.7对教育性演讲进行分析,以期在多模态隐喻理论指导下,对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提升找到突破口。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1.中美教育性演讲中手势语的类型和频率是什么?
2.中美教育性演讲中隐喻性手势有何异同?
3.中美教育性演讲中隐喻性手势其建构模式是什么,有何异同?造成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选取了中国高水平语言学习者和美国本族语言者演讲各三篇,使用Elan5.7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美教育性演讲中存在6种手势,即节拍性手势、提示性手势、指示性手势、隐喻性手势、图示性手势、情感性手势。其中隐喻性手势在中美演讲中的平均使用频率分别为14.6%和17.5%。
2.在中美教育性演讲中使用的手势隐喻可分为四类:实体手势隐喻、方位手势隐喻、转喻手势隐喻和时间手势隐喻,其使用频率分别为47.3%和55.5%,35.7%和28.2%,8.5%和12.4%,8.5%和3.9%。美国人更多的使用实体手势隐喻和转喻去表达复杂的概念。中国人更喜欢用方位表示隐喻,因此方位和时间手势隐喻使用的更多。
3.中美教育性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建构意义极为相似。在多模态意义建构过程中,实体手势隐喻、方位手势隐喻有相似的建构模式,转喻手势隐喻和时间手势隐喻有相似的建构模式。造成差异的因素有演讲者的手势惰性、演讲环境和文化差异。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发展多模态隐喻理论,同时也将为教育演讲和语言教学提供相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