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游客兴趣点(POI)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wa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而上海中心城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众多的商业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社交媒体与互动平台的出现,这些社交媒体中包含了大量游客的出行相关的POI信息,为研究游客POI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通过网络爬虫方式从社交网络Panoramio获取游客相关POI数据,在地理学第一定律的理论基础上,使用Arcgis、地学计算机制图软件Surfer,以及制图软件Coreldraw等,探索上海中心城区游客POI的静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首先使用Arcgis地统计分析工具以及Coreldraw分析游客POI分布的基本特征;然后使用Arcgis中的热点分析工具探索游客POI集聚特征;接着利用地学计算机制图软件surfer进行趋势面建模,探索游客POI梯度变化的特点;最后,通过Arcgis中简单密度制图工具,分别从月份和时间段两个角度探索游客POI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上海中心城区游客POI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一区五带多点”的分布格局。一区集中在黄浦区的复兴东路以北、黄浦区与杨浦区及闸北区交界以南、西至静安区中南部、东至黄浦区沿黄浦江区域,“五带”以“一区”为主体,向四周延伸,且共有直线型、发散型和弯曲型三种延伸类型。(2)上海中心城区各区POI的绝对数量分布极为不平衡,黄浦区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徐汇区,最少的是静安区和闸北区;黄浦区的POI密度最大,其次为静安区,黄浦区、静安区和虹口区三个区的密度远远高于剩下的五个区;黄浦区、静安区旅游资源的贡献率相对较弱。徐汇区、虹口区和杨浦区旅游资源的贡献率相对一般。普陀区、长宁区、闸北区旅游资源的贡献率相对较高。(3)核心热点区高度集中且连续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浦区北部。次核心热点区分布的区域主要是环绕在核心热点区600米-1000米的缓冲带上。核心冷点区大多分布在一些资源点少、人口稀疏、城市功能相对薄弱的区域,一些热点区域分布着块状核心冷点区。(4)上海中心城区游客POI空间分布从外滩、南京东路区域向西依次形成了三个小高峰。高级别的旅游区、大型商业区、娱乐区、历史街区等区域形成了较高的山峰,而密集住宅区、缺乏游览场所、城市公园、商业设施、娱乐设施的区域则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凹槽。(5)三、七、十这三个月游客拍摄照片数量最多,也即上海旅游最旺的三个月,十一、十二月两个月游客拍摄照片数量最少。游客拍摄照片数量受到气温和拍照意愿的影响较大。外滩至南京东路至人民广场一带一直是密度较大的区域,静安寺和徐家汇区域密度季节性不明显,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中山公园区域、长风公园等公园或类似于公园的区域受季节性影响较为明显。(6)照片数量5点以后开始迅速增长,10到12点一直在下降,因为11点和12点这两个小时主要是午餐时间,12点到13点数量迅速上升,这个时间段也是大多数游客午餐刚过的时间,从13点到14点一直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14点达到了峰值,继而开始下降,16点到18点这两个小时之内,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原因可能是到了下午天渐渐暗了下来,而且游客之前已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加上游客本身可能也变得疲劳以及拍照兴趣的减退。之后到凌晨数量逐小时递减。从9点到17点,密度较高的范围分布的区域较广,6点到8点,以及18点到20点密度较高的范围较小。21点至次日2点整个上海中心城区的密度都很小。
其他文献
AutoCAD 是国内外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其功能随着版本的逐年更新不断提高和完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基于AutoCAD 平台开发的数据采集加工平台已经广泛应用于基
在3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洛河丘陵区河岸带从1987年到2008年之间三个时段的景观格局演变,在对1987年和2008年土壤化学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
本学位论文以长江中下游沿江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钻取位于湖心长度为141cm的CH-1孔,获取沉积物粒度、磁学特性和营养元素的信息,结合沉积物测年技术,重建巢湖800多年的环
地方依恋是近年来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为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在国内则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顺应全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