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引起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己成为当前地理学和生态学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三江源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又是三江源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源区,因此定量分析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二期工程范围为例,基于气象、遥感、高程等多源数据,采用相关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牧草供给、土壤侵蚀、风蚀、水源涵养服务,分析生态工程前后服务功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并探究草地载畜矛盾变化状况;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空间偏相关分析,分析气候与植被因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究服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特征;最后模拟不同载畜量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实现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4年三江源区的牧草供给服务、理论载畜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侵蚀呈现东南—西北递减格局,时间上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然而风蚀量呈下降趋势。理论载畜量提高,现实载畜量下降,载畜压力指数降低,草畜矛盾状况得到缓解。(2)2005年生态工程实施以来,产草量、水源涵养量有明显提高,土壤保持功能得到加强。产草量工程实施后相比实施前提高了30.1%,以东北部分地区增加最大。减畜工程以来,理论载畜量增加,现实载畜量下降,载畜压力指数下降,相比工程前下降了5.12%,但整体上仍然处于超载。土壤侵蚀量增速逐渐变小,增速由0.23亿t/a到0.049亿t/a,土壤保持功能得到加强。风蚀量先上升后下降,由工程前1.52亿t/a到工程实施后的-0.45亿t/a,风蚀量逐渐减少。水源涵养量有明显的增长,增加了19%,工程实施后5年中水源涵养量趋于平稳状态。这表明三江源生态状况逐渐好转,生态工程和减畜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态系统的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3)气候与植被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地域的干湿条件差异,影响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与程度大小均存在区域差异。其中,气温与降水影响着产草量变化,降水与产草量呈负相关,温度是主导因素;土壤侵蚀与气温、降水、植被覆盖度相关,降水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土壤风蚀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风速是影响风蚀程度的主要因素;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受降水和潜在蒸散变化直接影响。然而,不同地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因子在程度与主导因子上存在空间差异。(4)从研究区尺度上,产草量与土壤侵蚀呈现权衡关系,产草量与风蚀、水源涵养呈协同关系。从空间上看,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产草量与土壤侵蚀表现为“东权衡—西协同”格局;产草量与风蚀量表现为“全区大部分协同—东西部分权衡”关系;产草量与水源涵养为“全区大部分协同—西北部分权衡”分异规律。在各草地类型下产草量与土壤侵蚀、风蚀均以权衡关系为主,在与水源涵养量上以协同关系为主,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5)各县现实载畜量与土壤侵蚀、风蚀、水源涵养相关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现实载畜量与土壤侵蚀总体呈协同关系,其中杂多县为显著协同;与风蚀总体呈协同关系,其中班玛、久治、泽库等为显著协同;与水源涵养总体呈权衡关系,班玛、玛沁、甘德等为显著权衡。(6)随着载畜量增加,土壤侵蚀程度与总量随之增加,其中澜沧江源流域变化最为明显。为保持三江源区的可持续发展,要着重治理土壤侵蚀状况,做到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