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疼痛及皮损区的局部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每2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镇痛药液配方均为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1+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甲钴胺注射液0.5mg+0.9%氯化钠注射液33m1。实验组(A组)镇痛药液温度为低温(4±1)℃;对照组(B组)镇痛药液温度为常温(24±1)℃。患者在NRS评分≥4分时予氨酚羟考酮片1片口服,每6小时可重复给药1次。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治疗前(D。)、治疗第7天(D1)及第14天(D2)时的NRS评分、MOS睡眠量表(MOS-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记录每次行局部注射前(T0)及局部注射后5分钟(T1)、10分钟(T2)、15分钟(T。)注射区域的皮温;记录整个疗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每位患者氨酚羟考酮片的总用量。结果1、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资料及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NR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即与D。相比,两组D1、D2的NRS评分均减低,D2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2时,A组的NRS、SAS、SDS评分均低于B组,MOS-S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皮温在T1时较其它观察时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温在各观察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T1时,A组皮温较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观察时点,两组皮温均无显著差异(P>0.05)。4、A组患者氨酚羟考酮片用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明显的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减少阿片类镇痛药氨酚羟考酮片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