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中国台湾导演李安在奥斯卡凭借《卧虎藏龙》擒下最佳外语片的“小金人”,一时间风光无限。而反观此时的台湾本土电影,却是在当局辅导金的辛苦维持中每况愈下。2001年,台湾本土电影更以0.2%的票房占有率跌至谷底。为了挽救台湾电影,重建台湾电影产业,台湾当局开始修改辅导方案,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新锐导演的有力措施。电影公司也开始尝试好莱坞的制片行销模式,并大胆启用新锐导演以期满足时下越发年轻化的主力消费群的口味。一批新锐导演因此应运而起,走向导演舞台。与前辈导演深陷艺术化创作习惯而难以自拔不同,这批新锐导演没有艺术的包袱,在电影的创作中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本文以2000年后才开始执导剧情长片的台湾新锐导演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台湾电影呼唤振兴的背景下,分析并探讨他们在新世纪首个十年内的创作情况。论文由四部分组成:一、荒野奇葩。通过对台湾电影产业现状的分析,描绘出新锐导演创作环境的艰难,以及他们于困境中的脱颖而出;并从“在地”、青春、“同志”三个角度综合阐述新锐导演作品的精神文化特质。二、商业电影——类型的觉醒。商业片的发展是电影产业振兴的关键,而类型是商业电影制作的基础观念。本章选取在类型电影创作上堪称里程碑的作品及其导演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电影制作成本由低到高的推进分别论述台湾新锐导演的商业电影创作。三、艺术电影——原创的坚守。作为华语电影的一部分,台湾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人文性享誉国际。在新锐导演中,依然不乏艺术电影的坚守者。在个性与通俗的平衡中,一些新锐导演已渐渐养成标志性的作者风格。四、振兴的一代。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签订,以及两岸三地共创华语电影新浪潮的趋势,台湾电影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肩扛振兴重任的新锐导演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选择改变与坚守?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最后,本文倾向于得出如下结论:在新世纪的首个十年,台湾新锐导演在艰难的创作环境中奋起突围、成绩显著,并已成为支撑台湾电影的中坚力量,让台湾电影的振兴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