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是一个重视福利制度的国家,对英国和欧盟学生而言,1998年以前的英国高等教育是免学费的,同时学生还能获得助学金。1963年《罗宾斯报告》提出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这使得英国高等教育结构和类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扩招的同时也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新自由主义”及“知识经济”思潮盛行,撒切尔政府决定开始由“免费+助学金”模式逐步向学生贷款模式过渡。1997年《迪尔英报告》提出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是收取学费,这一观点被1998年上任的布莱尔政府采纳,决定每名学生每年需缴纳1000英镑的学费,并于第二任期将学费提高至3000英镑。2010年《布朗报告》希望不给学费设置上限,而由各高校根据其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决定收取学费数额。同年上任的联合政府将英格兰学费上限设置为9000英镑。这一举动不仅激起了学生的不满和抗议,英国各党之间以及党内意见也极不统一。布莱尔政府征收学费基于何种考虑?它带来的影响如何?联合政府内部各党派关于学费问题的看法如何?整个社会对此有什么评价?高等教育学费是否像政府预期的那样,提升了弱势群体的升学率,提升了教学及科研水平?中国能否从英国的学费运作模式中获得启示?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便在于此。多名学者曾对英国的学费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多角度分析论证了学费政策给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许多官方网站也发布了相关数据。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全面的视角分析英国学费政策的起源、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对政策的结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布莱尔的政策虽然被广泛认为是“第三条道路”的败笔,但收取学费的做法使英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一些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英国教育经费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随着学费不断上涨,高校也并非可以自由收取学费,若想招到优质学生,高校仍然要严控学费。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分析,证实在高学费的情况下,尽管政府允许学生毕业工作后根据收入情况偿还学费(贷款),但弱势群体由于受家庭、中学教育水平、以及“罗素大学集团”和普通学校差异的影响,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由扩招带来的入学机会。同时,扩招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上升,大班教学成为常态,学生跟老师交流时间缩减,教师也由原来的固定教师队伍逐渐向兼职教师过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科研水平来看,尽管“罗素大学集团”科研经费相对更高,但除了牛津和剑桥大学,其余大学的科研水平并未提高,反而较世界平均水平有所下降。这些都是值得英国政府反思的。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根据政府最新的报告和数据,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对英国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学费改革进行整体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定性评估。英国学费政策也给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学费改革提供了借鉴,对我国教育和科研经费运作有现实意义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