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不断加剧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冲突愈演愈烈。生态文明建设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湖北地处我国的中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优越,发展基础较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湖北省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得到了凸显,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提升,产业分布广泛,教育、科技、经济、交通和人文、地理区位和经济优势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中部地区经济中心和科教中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和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并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湖北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生态文明的道路任务仍然艰巨而漫长。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湖北省确立了“一主两副多极”的发展战略,并将其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在“一主两副多极”、“长江大保护”等战略的支撑下,湖北迎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为湖北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北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地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好后发优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湖北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统计计量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总结描述了目前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问题,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以湖北省13个市州和三大城市群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分别对生态文明各主要领域的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在识别关键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理的条件下,选取关键指标,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考评体系的政策建议。论文整体包含有八章。每一章节力图能够进行合理的衔接,具体的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立足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了研究,再借助相关的文献理论,着手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具体要求出发,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述了与之相关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作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研究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本章试图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政策体系和现状情况入手,剖析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要点。首先,本章分析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的政策体系对湖北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其次,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情况分析,得出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资源能源禀赋不足和科技创新水平整体不强等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进行分析,指出湖北省应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保护生态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和加强政策响应,根治顽疾陋习。为后文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打下基础。第三章,构建基于PSR模型的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第二章有关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建设要点,本章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进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阐述了PSR模型应用于生态文明评价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框架。通过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频度分析和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进行剖析后,在基于PSR模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框架上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选取了3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展开对湖北省生态文明评价实证研究。本章在第二和第三章的基础上对2006年—2015年间湖北省13个市州以及三大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分别进行评价分析。首先,本章对现有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评述,并选取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湖北省13个市州以及三大城市群的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系统和综合结果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湖北省改善现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建议。第五章,研究湖北省生态文明空间效应。本章介绍了观测数据空间依赖性的检验和估计方法,给出了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检验统计量的表达式和相应的显著性检验。最后对湖北省2006-2015年17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城市2006-2015年的全局Moran’s I检验值均显著为正,说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的空间关联模式,从Moran’s I指数的规律来看,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态势,表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关联效应在逐渐降低,有不断分化的趋势。第六章,研究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本章为了进一步研究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性差异和联系,选取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城镇化率、建筑业总产值、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值,并阐述关键指标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理,运用Matlab软件来分析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影响及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章,从推进湖北省各地市以及湖北省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八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的研究与结论,力图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评价与未来工作提出科学导向,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2)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3个地市州和三大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分别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并就评价结果对各地市具体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各地市以及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3)以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的方法对湖北省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及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以及程度,为湖北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