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水资源保护区划是在我国农村地区水质变差,水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基于农村水资源保护共性技术提出的。随着我国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而其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化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等农业非点源排放的氮、磷物质,导致我国很多水体面临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由于受地形条件、气候状况、水文条件、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且污染负荷空间差异性较大,从而导致各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农村水资源保护前需首先识别污染类型,并判别其污染高负荷区,从而可以提高农村水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在充分认识农村水资源保护区划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区划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并在阅读大量国内有关非点源污染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本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体系,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污系数、流失系数等相关参数,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以全国359个地区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划分全国农村地区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其划分结果如下:(1)全国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划采用3级分区体系,一级分区在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础之上,以“秦岭—淮河”一线将东部季风区划分成南部季风区及北部季风区,加上原来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而形成4个一级分区。(2)二级分区依据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采取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我国分为畜禽污染、农业污染、农业畜禽污染、农业生活污染、农业畜禽生活污染等5种类型,并与一级分区叠加形成13个二级分区。(3)三级分区通过计算各污染物(COD、TN、TP)的内梅罗综合指数,并依据敏感分级标准划分微度、轻度、中度、高度及极度污染5个强度级别,并与二级分区叠加得到52个三级分区。同时针对分区结果,提出不同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水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