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色季拉山区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综合TWINSPAN、DCCA、DC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围绕环境梯度的变化与植被数量特征的响应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植被分类、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群落多样性、群落演替规律等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色季拉山区植物群落调查中共记录维管束植物72科238属504种,其中木本植物135种(26.73%),草本植物370种(73.27%)。900m2样方内的平均物种数为20.65种,最多为50种,最少为3种。在这504种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占25.40%(128种),其他依次为地面芽(149种,29.56%)、一年生植物(130种,25.79%)、地下芽(73种,14.48%)以及地上芽(24种,4.76%)。各种生活型物种的比例随着海拔梯度不断变化,大致的趋势为一年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则随海拔升高急剧下降,其他类型沿海拔梯度变化不明显。色季拉山区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山体的高海拔和低海拔区稍高、山体中海拔较低的趋势。多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征,导致了草本层植物的变化对不同海拔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变异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从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来看,相同坡向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沿着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而阳坡与阴坡的变化又各不相同。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在物种组成方面的差异。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匀度指数沿海拔梯度上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Jaccard相异性系数值随着海拔的升高,存在着明显变化,且阴坡和阳坡不尽相同,总趋势仍是逐渐减小,即随着海拔上升,群落相似性程度增大。(2)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对山体植被进行数量分类,将色季拉山113个植物样方划分为23个群丛类型。在植物群落分类方面,DCCA排序分析的结果与TWINSPAN等级分类基本一致,但从与群落的实际分布情况相吻合的程度来看,TWINSPAN分类的效果略优于DCCA排序。环境因子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分布、演替的主要因素。对于色季拉山区域,植物群落中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运用DCCA对样方进行排序,排序第一轴反映了山体海拔和坡位的梯度影响,第二轴表现为坡向梯度影响。(3)采用TWINSPAN和DCA对色季拉山亚高山植被恢复演替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DCA第一排序轴较好地反映了植物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系列,群落界线明显。该地区的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共划分为9个阶段,呈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过程。自然恢复演替以林芝云杉林为演替顶极。在演替系列上,群落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现为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对群落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表明,在其从不稳定阶段向稳定阶段演替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是剧烈的,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多样性与稳定性均得到提高。群落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均不断增加,这与群落复杂程度的加强有一定关系,特别是随着乔木的出现,枯落层厚度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