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沉淀聚合可用来制备表面洁净的微球而受到极大的关注。但因为在反应过程中不加入表面活性剂或稳定剂,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粒径均一微球单体浓度受到极大限制,因此限制了微球的大规模生产及应用。为此,许多研究对沉淀聚合法进行改变,以期望在制得单分散微球的同时提高单体用量,从而提高制得单分散微球的效率,因此出现了诸如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沉淀聚合、蒸馏沉淀聚合、回流沉淀聚合以及逐步沉淀聚合等方法,其中,基于逐步聚合机理的逐步沉淀聚合因为单体转化率较其他聚合方法更高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聚氨酯(PUN)材料是用途最为广泛的合成材料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鲜见关于其高度单分散微球及载体催化剂的报道。本文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三羟甲基丙烷(TMP)为单体,通过在乙腈中的逐步沉淀聚合高产率制备了单分散PUN微球,并在PUN微球表面负载了Pd纳米粒子制备了负载型Pd@PUN催化剂用于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4-NP)以及降解染料,取得了非常好的催化效果。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将能够制备出单分散PUN微球的最高单体用量提升至25wt%,微球产率为96.92%,2h内单体完全聚合。与之前的自由基沉淀聚合相比,本实验在微球产量以及聚合时间方面取得了突破。详细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以及单体用量对微球形成的影响,发现三者都会影响聚合速率进而影响所得微球的形貌及粒径。
以PUN微球为载体,将其置于Pd(OAc)2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制备了Pd(OAc)2/PUN复合微球。改变PUN负载Pd(OAc)2过程中Pd(OAc)2/PUN比例、Pd(OAc)2以及PUN浓度、负载时间等实验条件,探讨对负载产生的影响,优化了负载型Pd@PUN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在该条件下24h Pd(OAc)2在PUN表面负载基本达到饱和。对催化剂组成和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负载前后PUN微球形貌无明显变化,通过SEM、EDX、TEM证实了PUN微球表面Pd的存在及其形态。确定Pd原子与PUN微球表面N、O原子的配位作用而发生负载,Pd的分散度为10.6%,Pd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10.57nm,均匀的分布在微球表面。PUN微球以及Pd@PUN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
将Pd@PUN作为催化剂用于4-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加氢,获得了较好的催化效果。催化反应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动力学常数为7.45min-1,明显高于文献报导的类似系统的对应值。探讨了催化剂以及硼氢化钠(NaBH4)用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Pd@PUN在前4次重复使用过程中催化活性几乎不变,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活性明显降低,并通过多种实验表明这是催化剂中Pd原子与4-NP还原产物络合所致。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将能够制备出单分散PUN微球的最高单体用量提升至25wt%,微球产率为96.92%,2h内单体完全聚合。与之前的自由基沉淀聚合相比,本实验在微球产量以及聚合时间方面取得了突破。详细探讨了反应温度、催化剂以及单体用量对微球形成的影响,发现三者都会影响聚合速率进而影响所得微球的形貌及粒径。
以PUN微球为载体,将其置于Pd(OAc)2的二氯甲烷溶液中制备了Pd(OAc)2/PUN复合微球。改变PUN负载Pd(OAc)2过程中Pd(OAc)2/PUN比例、Pd(OAc)2以及PUN浓度、负载时间等实验条件,探讨对负载产生的影响,优化了负载型Pd@PUN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在该条件下24h Pd(OAc)2在PUN表面负载基本达到饱和。对催化剂组成和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负载前后PUN微球形貌无明显变化,通过SEM、EDX、TEM证实了PUN微球表面Pd的存在及其形态。确定Pd原子与PUN微球表面N、O原子的配位作用而发生负载,Pd的分散度为10.6%,Pd纳米粒子的粒径约为10.57nm,均匀的分布在微球表面。PUN微球以及Pd@PUN催化剂都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溶剂性。
将Pd@PUN作为催化剂用于4-硝基苯酚(4-NP)的还原加氢,获得了较好的催化效果。催化反应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动力学常数为7.45min-1,明显高于文献报导的类似系统的对应值。探讨了催化剂以及硼氢化钠(NaBH4)用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Pd@PUN在前4次重复使用过程中催化活性几乎不变,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活性明显降低,并通过多种实验表明这是催化剂中Pd原子与4-NP还原产物络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