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评价电针缓解肿瘤化疗药物对胃肠不良反应的疗效,从而为临床探求一种操作简易、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51例,采取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因化疗导致的呕吐反应,在此基础上加上电针,取穴有足三里(双侧)、内关(双侧)、中脘和公孙(双侧)。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观察周期是从接受化疗治疗的第1天开始至化疗结束为止,每天治疗1次,观察时间为5天。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进行卡劳夫斯基(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表(NICI)评分,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改变。结果1.对两组病例进行卡劳夫斯基体力状况表评分,第1天两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第3天及第5天再进行同样评估,发现治疗组体力状况评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约6.9%及11%,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患者平均体力状况水平优于对照组。2.两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观察,最早出现不适反应均在接受化疗的第1天。治疗组由第1天开始出现不适的症状且渐渐加重至第3天到达顶峰,第5天后不适的症状开始明显减少。对照组用药第1天出现不适症状,高峰是在用药的第3天,持续至化疗施行后的第5天开始已见回落。用药第1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2%与19.2%,第5天治疗组的呕吐发生率下降到8%,而对照组仍为19.2%。以上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接受化疗后不适症状持续的时间、发生率、程度都明显少于对照组。3.两组病例进行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表评分,治疗前两组中病例均评定为0级。治疗后评估;治疗组有7例评为1级,2例评为2级;对照组5例评为1级,5例评为2级,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来说,治疗组针对毒性反应分级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接受化疗后整体不适症状程度少于对照组。4.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这三项指标在治疗组病例中均保持平稳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在对照组中,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对照组的白细胞水平下降约12%,中性粒细胞下降24%,血小板下降13.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治疗有稳定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水平的作用。5.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改变。组内及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未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足三里、中脘、公孙及内关,可有效减少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2.电针可明显减少呕吐、呃逆、疲倦及体力下降等症状,加快症状消失及促进体力恢复。3.电针可稳定或减轻化疗导致的血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综上所述,电针足三里、中脘、公孙及内关对缓解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不良反应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简便、价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