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额济纳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属黑河下游,它维系着额济纳绿洲的生存,是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由于黑河中上游用水量的增加,使下泄额济纳河的水量减少,导致绿洲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植被退化、河流水资源严重缺乏,严重危及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质量。因此,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论文选取额济纳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生态环境状况为评价单元,结合实地调查、相关研究和统计资料,运用3S技术方法、“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组合赋权法等方法,对1990年到2010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最后对额济纳河流域进行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性评价。评价结果如下所示:(1)利用实地调查和3S技术对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得出额济纳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额济纳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主要表现为:草地面积从1990年2622.259km~2减少到了2010年的2417.472km~2,减少了2.17%土地面积;草地转移为建设用地、耕地、盐碱化土地和沙漠化土地;水域面积2000年干枯,但是到2010年比1990年逐渐增加了0.07%的土地面积,湖泊转移到了草地和盐碱化土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增加主要是由草地贡献而来,从1990年的13.038km~2和80.354km~2增加到了2010年的27.662km~2和144.674km~2,增加了0.15%和0.69%土地面积。并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2)在提取额济纳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时,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的TM原始遥感影像进行植被覆盖(NDVI)的基础信息提取,并通过对额济纳河流域的植被覆盖进行空间分布分析,最后可以看出:1990年时,该区植被覆盖度最好,2000年时最差,说明十年间其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变差,虽然在2010年已相对好转(相对2000),但其植被覆盖度仍不如以前(1990年)。(3)在权重的确定上择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评价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对评价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对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采用主观赋权法的专家打分法(Delphi法)和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对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得出的结果进行最优组合,最后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值。(4)通过建立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得出流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的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值。额济纳河流域1990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值最高为0.54611,到2000年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值大幅度下降到0.40823,经过额济纳河流域调水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到2010年,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值又有较大幅度增加,达到0.50198。(5)在明确了解额济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之后,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主要因素发生发展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且对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对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