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并验证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降低其发病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论,构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建立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由科护士长任循证护理实践小组组长,定期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将来自昆明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所修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NIHSS评分表和头颅CT/MRI确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10天,将患者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液的纤溶指标,凝血指标以及临床症状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结合临床观察量表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检查结果和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结果1构建了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风险筛查、早期活动、基础护理、机械预防、水化补液、健康教育6个条目。2入院首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padu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Padu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BI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BI评分、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两组凝血指标(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凝血指标除凝血酶时间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干预前两组纤溶指标(D-二聚体测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D-2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前两组行体格检查,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相关临床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患肢腿围、患肢肿胀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试验组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干预结束后两组行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检,对照组发生血流瘀滞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循证证据和流程参考,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科学的、经济的、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节约了医疗卫生成本,促进了科学的循证护理实践活动。2该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肌力状态,促进了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3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Padua风险量表能初步预警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应用。4在循证护理实践中,通过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循证意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知识转化,多学科合作,使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行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