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通过主题、人物选择、叙事手法、结构形式等多方面来研究双雪涛等“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以此来探讨这些青年东北作家在城市书写上的写作特点和精神内涵。仍在发展中的当代东北青年作家,在故土的回望上展开了新的生长。在他们的创作中既可以看到上世纪历史碾压下人的韧性,也可以看到在面对新的环境时现代人的焦虑与困惑。研究他们的城市书写,对于面对今天乡土经验逐渐消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代文化语境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第一章将试图梳理和归纳东北文学在创作上的共有的地域特点,极端气候、现实因素以及潜在的群体特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80后”东北作家的创作。第二章将从“80后”作家对城市生活的书写切入,重点论述“80后”东北作家在文本中反复呈现的城市景观,在工厂题材中重新对个体的关注,以及伴随而来的意象解读的丰富性。第三章将从城市人物的书写出发,从对人物的选择、人物关系和处理人物的手法等多方面解读“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在时代变革阵痛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代际关系的透视,恰恰映射着“80后”东北作家在面对自己故乡时心理体验与写作视角的双重变化。第四章将重点阐述叙事技巧与写作风格上,“80后”东北作家在城市书写上带来的新变化。在“80后”东北作家的笔下叙事变得更加多元,语言质感更为粗糙冷冽,大幅度的悬疑、死亡等色彩充斥在文本中。这一部分将从语言风格、叙述者、故事布局和想象空间等多角度来探讨转变。最后一章将“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放置到东北文学和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去思考其意义和不足之处。“80后”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不仅囿于东北,对于我们研究整个当代城市文学的发展和趋向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研究为切入点,通过统计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鲁迅作品的篇目和数量变化,梳理出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录发展规律,剖析初中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同时,通过调查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以及初中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现状,分析这些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对初中阶段鲁迅作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借鉴。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
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典型的浅水通江湖泊,长江季节性水位涨落带来的水位波动形成了大片消落带,升金湖湿地逐渐演化形成适应通江湖泊水文情势的生态系统。消落带植物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上起重要作用,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消落带植物形成了特有的生存策略以适应周期性水位波动。目前有关湿地植物对不同生境的响应方面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研究消落带优势物种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更新特性对于湿地植被恢复以及阐明湿地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的十七大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等新
现年34岁的张华军是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采煤工。他朴实无华,扎根采煤一线一干就是7年。他当班长3年来,连年实现安全生产,工程质量月月达标,生产任务在全队月月排榜首。员工收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