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主要指向奖惩的“控制—服从”型纪律管理,不利于发展高水平的道德水准,外在的控制不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自我习得和自律能力的形成;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正发生深刻变革的现阶段,高度行为主义化的“控制—服从”型纪律管理模式,不再适用今天的社会、今天的课堂和学生。由此引发了从合作纪律的视角对课堂纪律管理策略的再思考。合作纪律是指导教师如何与学生、同事及家长携手合作解决纪律这一难题的。本研究旨在把美国合作纪律模式应用于我国小学高年级课堂管理实践,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解读课堂纪律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以广州市海珠区N小学高年级为被试,在工作中展开行动研究。课堂纪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采用田野式观察研究、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获取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信息反馈。通过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得知,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其自律、自尊自信、归属感、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有显著相关。按照“合作纪律”的概念及内涵,从中提取三个核心的管理策略:制定课堂行为准则;满足学生“三C”需求;针对四种目标行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制定学校、家庭行动方案等作为实验的自变量,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长达一年的教学实验,最后进行后测数据分析,了解被试的变化。结果发现,合作纪律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满足学生归属需要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学业成绩方面卓有成效,但尚未能实现真正自律,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善和有效提升。究其原因,合作纪律须植根于民主教育的土壤,我国的考试记分制度、学校体系中的歧视、分类、排斥现象、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的大班制授课模式及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都是合作纪律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由此提出具体的策略性思考:我们要根据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构建符合本土实际的课堂纪律模式,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消除排斥,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让纪律管理从强调他律的顺从模式转向强调自律的责任模式,对基于本土的课堂纪律管理模式进行实践中的调整和创新。